兒時記憶里,年味總是那么足。眼巴巴地盼望著過年,過年可以穿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新衣服,吃平時輕易吃不到好吃的糖果,最重要的是可以去鄉下村子里的奶奶家。
小時候,奶奶很疼我,抱在懷里,背在背上。鍋間里,里里外外放著我愛吃的,臘肉、咸鴨、香腸、雞蛋,南瓜。在土灶上煮完一大鍋飯后,就著草鍋做著油鹽鍋巴。奶奶勤勞儉樸,永遠閑不住,為子女和家庭操持了一生。她一生個性堅強、內心善良、熱心,明事理、口才好,誰家有事需要調解時,奶奶經常被請去。
記得那年奶奶生病,三舅從外地來醫院看望奶奶,由于時間倉促,空手而來,外婆瞥了三舅一眼說道:“帶了十個紅蘿卜頭過來啊?!”(奶奶比喻十個手指為紅蘿卜,調侃舅舅的粗心)。
爺爺走的早,在我母親八歲時去世,母親兄妹三人和一個表舅由奶奶一人養大,一個女人養活著四個孩子,識字不多的她深知知識的力量,在那個艱難的年代,咬著牙供四個兒女全部讀了書,性格無比堅強。兒女們成了家,鳥兒一樣離開了老家。媽有時讓奶奶來城里和我們住,奶奶堅持在老家,和小舅家在農村,過清靜自由日子,不去城里享福。
回憶像金絲線滾到了從前,回憶兒時那段美好的日子……
01 趕集市
兒時記憶里最大的年味,就是奶奶帶著我去趕集,買好看的頭花。那時候,我七八歲的樣子。
外婆甩著兩手在前面走,我緊隨其后,甩開大步,往集市上趕。泥土的路,坑坑洼洼串聯起來,起起伏伏。大雪蓋住了田地,近看遠望白茫茫一片。奶奶很小心地避開雪和雪水結的冰,近乎跳躍式地踩著泥土往前趕。我則相反,專門走有雪的地方,為的是聽到雪層因擠壓從腳底發出的“吱吱”的聲音。偶爾,奶奶回身望我,有點擔心的囑咐幾句,扭頭繼續趕路。
在趕集的路上,并不只有我們,路兩邊或近或遠的村子里的人民也從這條路匯集往集市上趕。大家大步流星,遇見認識的,打個招呼,”趕集啊“,”這么早“,”吃了么“之類的話。
我們跟著人流,來到集上。奶奶要選購對聯、鞭炮、給我的頭花、家里需要物品。離年越近,奶奶趕集的頻率越高。年的味道,也被渲染得一天比一天濃。
貼福字,院落水井要貼,盛水的水缸要貼,腌咸菜的大缸要貼,屋里所有家具要貼,存碗筷的碗櫥要貼,大門外的窗子上要貼,那福字,抬頭低頭都能見到。殺魚宰雞撿柴火,掃屋子擦窗戶洗床單被褥,年里仿佛有永遠有忙不完的事。
在拜年的路上,看到紅紅火火的鞭炮紙,和小伙伴們一起加入撿拾啞炮的行列。
02 肉丸湯
大年初二,照例去奶奶家拜年。兒時奶奶家的年味就是那碗肉丸湯。剁的細細綿綿的肉泥打一個雞蛋在碗里就蔥姜泥順一個方向用勁攪拌好,通過奶奶的小鐵勺,一小團一小團舀出來,養在似沸未沸的水里。看著一大鐵鍋清水煮著青菜汆著肉丸,熱騰騰的。
這煙熏火燎的鍋間,系著圍裙的奶奶,大鐵鍋燒著肉丸湯,是兒時奶奶家給我最溫暖的味道。熱騰的蒸汽,從鍋蓋邊緣冒出,滿廚房都是飄著肉丸香味,我趴在鍋臺邊聞著香味時不時吞著口水。
大鐵鍋柴火有草有樹枝有麥秸桿,抓一把遞進去,噼里啪啦地就燃開了,美味也彌漫開來,灶膛前閃爍著的火苗,舔著鍋底,也映著奶奶慈祥的臉。
等快好時,水在大鍋里面滾著,像好些魚眼睛,肉香味撲鼻,燙著嘴咬一口入口肉嫩爽滑。
大鍋在土灶上,和灶臺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青菜肉丸湯的一清二白。
等燒的差不多時候,從灶臺站出來,揭開木鍋蓋,微微地伸著頭,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鐵勺,先一一挑出肉丸,再舀出青菜和湯,盛在準備好的我的小碗里。
在天寒地凍的過年里,吃了肉丸湯身上頓時暖和些。青菜肉丸湯好了,一揭開鍋就眼巴巴望著,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奶奶勺子上落進我碗里的肉丸。這入口鮮香的味道,久久難以讓人忘懷。
灶屋四壁被煙熏得灰漆。老舊的竹鍋刷,把鍋刷得锃亮,灶臺上炊煙裊裊的樣子,讓人覺得很安心,滿滿奶奶家的味道。
有時,拿幾個山芋放到灶膛里。在飄出肉香的時候,它們還在接受著火的熏烤。
醞釀美味有時烤得烏漆墨黑。等芋頭出灶的時候,滿一層灰也抵擋不住它的誘人飄香。顧不了那么多,直接上手就吃。就著肉湯,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到了中午,一大家的人全聚在一起,擠擠挨挨滿滿一大桌,主菜配菜,紅燒的清燉的臘味的清湯的爆炒的清蒸的煎炸的菜,盤盤碗碗把桌子都擺滿了。一家人喝著肉湯,吃菜,喝酒,慢慢咀嚼年的味道。奶奶也為孩子們專門準備了碗,夾著滿滿當當愛吃的菜,讓底下自由自在的吃。在吵吵嚷嚷的混合著菜香酒香的氣氛中,所有的人都很盡興。
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懷念過年奶奶家那帶著泥土的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過年記憶。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心上總是滿滿溫暖。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活動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