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一唐代碑帖《大唐故左監(jiān)門中郎將上柱國江都公萬公墓志銘并序》,志文未見書者署名,但書刻俱精,為近年來新出土唐墓志中的精品。其書法清雅雋秀,嚴謹整飭中又具舒展自如,并無刻板之氣。結(jié)字中宮緊收,四圍舒展,用筆直中含曲,方折勁挺,極具初唐楷書歐、褚風(fēng)貌。此帖越看越好,激動之余,就想將全文整理并逐一注釋,為墓主人做個年表,經(jīng)過多日努力,終于完成。不禁感嘆,萬宣道是否會想到千年之后,有我這樣一個現(xiàn)代人在給他的墓志銘做注釋,給他編年表呢!
大唐故左監(jiān)門中郎將1上柱國2江都公3萬公4墓志銘并序公諱宣道,字道生,丹陽建康5人也。
夫弈弈崇基6,分軒丘而吐胄7;悠悠遠沠8,掩媯水9而疏疆。徙層構(gòu)於天階,望隆江表;系芳蕤10於地緒,族茂秦中。瓜瓞11滋緜12,羽儀13紛藹14。煥乎15家諜16,刊17夫國史18。
曾祖19玄宗,南齊20儀曹21尚書、徐兗二州刺史22,器宇弘裕23,仁風(fēng)肅穆24,憩棠25流詠,野彥26馳心。
祖文簡,梁27左光祿大夫28、廣州刺史29,懸鑒清脩30,韶31資爽朗,蒲鞭罕用,葦杖32莫施。
父武剛,隋33利州刺史,皇朝贈34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封江都郡開國公,食邑35二千,謚曰惠公。挺曜珠臺,含榮玉樹,化光列壤,心期竹馬。
惟公稟氣蘭薰,生涯玉潤。齔齠36之歲,楚國貴妃37奏請公入內(nèi)養(yǎng)訓(xùn),有詔許焉。避席趍庭,聞詩聞禮。
年十有四,襲爵江都郡公,特敕授右千牛38北門供養(yǎng)39。司階丹禁,察更漏於雞人40;周衛(wèi)紫微,著巡警於鸞幄。績宣匪懈41,簡在帝心42。爰降綸言43,賜莊田、奴婢。
貞觀十五年44,擢拜游擊將軍45,除46右屯衛(wèi)47新安府48果毅都尉49。位捴50千夫,榮開五校51。董52熊羆53之士,則王旅增嚴;挺鷹鹯54之心,則軍政以穆。乾封元年55,恩詔授沛府56典軍57,者王專知進馬58,奉王教,賞錫一同長史59。
麟德二年(665)60,皇帝運天地之大德,楊日月之鴻暉,允四表61之屬心,答三靈62之佇睠63,立祀梁山之岊64,封金日觀之峯65。玉帛萬重,業(yè)峻塗山之會;皇王十二,禮高齊相之言。延慶浹66於地根,隆澤洽於天宇。崇班普錫,例加兩階,拜寧遠將軍67。
乾封二年(667)冬,除春宮68右典戎衛(wèi)郎將。駕在九成69,奉令充起居使70,蒙敕慰勞,賜雜綵71五十段。
総章二年(669)春,加階,除口衛(wèi)郎將。率茲戴鹖,仰衛(wèi)疏龍。巖廊克清,桂宮增峻。
咸亨元年(670)冬,又拜定遠將軍72。而門欄警衛(wèi),非賢勿監(jiān);慮遠防微,非明勿察。授左監(jiān)門中郎將。勤勤脩政,孜孜奉國。淑慎聞於紫極,劬73勞著於青簡。特敕賜雜綵七十段。朝游魏闕,朱輪與流水竸馳;暮還貴里,翠蓋共飛云爭鶩。
上元元年(674),駕幸東都,委公於宮城永安門74內(nèi)留守。歷觀金簡,詳窺玉諜。每以彫蟲小技,事止於緣情;長劍大言,有關(guān)於體國。不以居高易其志,不以榮辱累其神。行在言前,身居物后75。可謂令德76君子、國望人英者矣。豈圖輔德愆期77,忽沉霧露,享年七十。粵以78上元二年(675)十月廿四日寢疾薨於京師興化里第,恩令贈布絹一百段。即以三年四月廿三日遷神窆79於高陽之原80,歸祔先君之塋,禮也。
惟公溫恭成性,孝友自天。澹情譽毀之閒,灰心名利之境。而高岸深谷,尚有遷貿(mào)之期;不測日神,猶歸代謝之理。交臂相守,藏山豈固。
嗚呼!悲夫!有子七人,嫡子勝州都督府兵曹參軍孝節(jié)等,夙承庭訓(xùn),譽表珪璋,雪泣茹荼,痛纏骨髓。陟岵之望,沒齒無忘;凋松之感,終天永結(jié)。川流日遠,過隙不停。煢息相依,亦視陰而假漏。敬刊綠礎(chǔ),迺作銘云。其詞曰:
丹陽扸胤,黑水澄源。鴻基岳立,茂緒星繁。猶珠媚漢,似玉摛崐。公侯接武,袞職盈門。其一
弓彎葉碎,劍鍔驚塵。截蛟慙勇,落雁非神。門司警衛(wèi),明略超倫。聳戈丹掖,名威搢紳。其二
在家思孝,事君思忠。其孝奚若,資親愛同。其忠伊何,王臣匪躬。清猷外洽,和順內(nèi)凝。其三
紫丸虛說,黃散空傳。樹風(fēng)不息,隙馬逾遄。既悲夜壑,還傷逝川。舊館留月,新封結(jié)煙。一沉白日,萬代黃泉。
1、左監(jiān)門中郎將:官名。唐龍朔二年(662)置,四人,正四品下,掌監(jiān)諸門,檢校出入。
2、上柱國:勛之極也,正二品待遇,
3、江都公:江都郡開國公,爵位名,是對功臣的封賞以顯其功績,有云:爵顯其功,位顯其能。
4、萬公:萬宣道,字道生。公:尊稱。
5、丹陽建康:今南京市。
6、弈弈崇基:弈弈,弈,通“奕”,形容高大的樣子;崇基,建筑物的高大基座。
7、軒丘:軒轅之丘;吐:露;胄:從由從月,頭盔。引申為受到保護的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裔也、系也、嗣也。
8、沠:同“派”,水的支流。
9、媯水:媯讀歸,媯水:1. 媯水(阿姆河)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源出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流經(jīng)土庫曼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曲折西北流入咸海。《大宛傳》中稱作西海。《史記·大宛傳》:“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史記》、《漢書》都提到“臨媯水”。一直以來媯水也是文化的分界。2. 《史記》曰:“舜居媯汭,內(nèi)行彌謹。”娥皇、女英制服象的地方稱為“媯”,把這里的水稱為“媯水”,把她倆稱為“媯水女”。媯水河的位置有河北、陜西、北京三種說法。因關(guān)系到舜都所在,爭議很大,河北說頗為使人信服。
10、蕤:《說文》:蕤,草木華垂貌。
11、瓞:音疊,小瓜。《詩·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引用為祝愿子孫昌盛,興旺發(fā)達。
12、緜:同綿。《詩經(jīng)·大雅·綿》: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周部族的史詩性頌詩,概括了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漫長歷史。
13、羽儀:《易·漸》:“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孔穎達 疏:“處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則其羽可用為物之儀表,可貴可法也。”后因以“羽儀”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為楷模。
14、紛藹:繁多。 晉 陸機 《文賦》:“雖紛藹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 晉 陸機 《秋胡行》:“道雖一致,涂有萬端,吉兇紛藹,休咎之源。”
15、煥乎:煥,形容詞,光亮,鮮明。引申為:光芒四射。乎:語氣助詞,表感嘆。出自《論語·泰伯第八》。
16、家諜:諜同牒,家族世系的譜牒。
17、刊:刻。
18、國史:原指當代人修纂的本朝實錄和本朝歷史,后泛指一個朝代的歷史。
19、曾祖: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從小到大分別為:耳、云、仍、晜(音昆)、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自己,簡稱“己”,是上九代與下九代的分水嶺,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內(nèi)。
20、南齊:齊朝(479年—502年)南北朝中南朝的第二個朝代,是南朝四個朝代中最短命的,僅有二十三年。開國皇帝蕭道成。
21、儀曹:官署名。三國曹魏尚書臺有儀曹,以尚書郎主其事。晉、南北朝時,儀曹屬祠部或殿中,所掌為吉兇禮制,隋無儀曹名,但禮部所轄有禮部、祠部,即原儀曹、祠部二曹。后世因稱禮部郎官為儀曹。
22、刺史:“刺”檢核問事,即監(jiān)察之職。“史”為“御史”。漢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隸屬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職權(quán)明確的規(guī)定,即“奉詔六條察州”,解決對地方監(jiān)察不利的問題,加強中央集權(quán)。官秩六百石,無固定治所。
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十二月“罷部刺史,更置州牧”,俸祿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夏四月“罷州牧,復(fù)刺史。”
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刺史“復(fù)為牧”。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依舊制再改為刺史,官秩二千石。設(shè)十二人,各州一人,余一州隸司隸校尉,變無固定治所為各有駐地,奏事可遣計吏代行,不復(fù)自往。
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quán)輕。遂改部分資深刺史為牧。刺史實際已成為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兩級制隨之形成。
魏、晉刺史有領(lǐng)兵、單車之別,單車即不領(lǐng)兵之意。領(lǐng)兵刺史四品,五品。領(lǐng)兵刺史多加將軍號,任重者稱使持節(jié)都督(某某等州)諸軍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時都督數(shù)州甚至十數(shù)州軍事),次為單車刺史“假節(jié)都督(某某等州)諸軍事”,又次為使持節(jié)。南北朝沿襲。
隋煬帝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又設(shè)司隸臺,掌巡察,有刺史十四人,為司隸大夫?qū)賳T,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職,其地位品秩,均與漢武帝時的部刺史相同,旋罷。
唐代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至玄宗時,復(fù)州為郡,復(fù)刺史為太守。肅宗再復(fù)唐初舊制。
宋代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職。歐陽修撰《豐樂亭記》,自稱刺史;撰《醉翁亭記》,又自稱太守,蓋刺史與太守早無區(qū)別。宋官制另有刺史,作為虛銜,任者并不赴任。
元代以后,刺史一職名廢。至清代則于知州的別稱。
23、弘裕:猶寬宏;宏大。 漢 蔡邕 《荊州刺史庾侯碑》:“溫溫然弘裕虛引,落落然高風(fēng)起世。”
24、肅穆:嚴肅而安靜,形容氣氛莊重。
25、憩棠:《毛詩正義》卷一之四〈國風(fēng)·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此為周人懷念召伯德政的頌詩。后因以“憩棠”喻地方官的德政。
26、野:不受拘束;彥:有才學(xué)的人。
27、梁:梁朝(502年-557年)南北朝南朝第三個朝代,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享國五十五年,除梁惠宗被隋滅亡后,于607年在家中去世外,其余皇帝均非壽終正寢,慘,慘,慘。計有:氣死2、殺死5、溺死1、悶死1、病死2。
28、左光祿大夫:文散官名。(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與職事官表示所任職務(wù)的稱號相對而言。)晉始于光祿大夫外加置。隋煬帝定散官稱號為九大夫、八郎。左光祿大夫正二品,右光祿大夫次之、從二品。唐以下不設(shè)。
光祿大夫:戰(zhàn)國時代置中大夫,漢武帝時始改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顧問應(yīng)對,隸于光祿勛。魏晉以后無定員,皆為加官及褒贈之官。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稱銀青光祿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階之號,唐朝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唐朝紫金光祿大夫為正三品,唐朝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三品。宋朝光祿大夫為從一品,宋朝紫金光祿大夫為正二品,宋朝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元、明沿宋制為從一品,清代升為正一品。
29、廣州:東吳時自交州分立。
30、懸鑒:高懸的鏡子;清脩,亦作“清修”,古代多指謂操行潔美,今指不問凡塵瑣碎之事,清靜的修行。
31、韶:美好,美。
32、蒲鞭:以蒲草為鞭,葦杖:以蒲葦為杖,聊以示辱。謂刑罰寬仁。
33、隋:隋朝(581年—618年),中國朝代名。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國 楊堅受禪登基,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因為楊堅原為隨王,但“隨”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穩(wěn)定之意,于是他便棄了“辶”,創(chuàng)了“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之名。定都長安,設(shè)洛陽為陪都。
34、贈:追贈,賜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
35、食邑:1.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nèi))。又稱采邑、采地、封地。盛行于周。食邑原為世襲。戰(zhàn)國時食邑主相互兼并,世襲制度廢弛。秦漢推行郡縣制,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內(nèi)漸無統(tǒng)治權(quán)利,食祿已改為以征斂封邑內(nèi)民戶賦稅撥充,其數(shù)量按民產(chǎn)計算,與周代按田邑大小區(qū)分者不同。食邑隨爵位黜升而損益,亦得世襲。2.唐、宋時作為一種賜予宗室和高級官員的榮譽性加銜。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勛階封號食邑實封之分》:“其食邑與實封有別者,如余襄公 食邑二千六百戶,實對二百戶是也。”
36、齔齠:兒童換牙的年齡,七八歲。
37、楚國貴妃:萬貴妃(生卒不詳),萬宣道姐姐,唐高祖李淵妃嬪之一。生楚哀王李智云。萬貴妃生性恭順,被唐高祖禮遇,宮中事一一咨決于萬氏。
《新唐書·列傳第四》:楚哀王智云,初名稚詮。善射,工書、弈。隋大業(yè)末,從建成(李建成)寓河?xùn)|。高祖初,建成走太原,吏捕智云送長安,為陰世師所害,年十四。武德元年,追王及謚。《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三》:(617年五月)李建成、李元吉棄其弟智云于河?xùn)|而去,吏執(zhí)智云送長安,殺之。
38、千牛衛(wèi):始于唐代,正式名稱為“左右千牛衛(wèi)”,是大唐南衙“十六衛(wèi)”中的兩“衛(wèi)”,不領(lǐng)府兵,專責“掌執(zhí)御刀宿衛(wèi)侍從”,是皇帝內(nèi)圍貼身衛(wèi)兵。晚唐以后,隨著“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衛(wèi)”的衰敗,“左右千牛衛(wèi)”也逐漸變得徒有虛名,變成了虛銜的一部分。五代、宋、遼、金,皆是如此。
39、供養(yǎng):指供奉安置;提供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金錢。
40、雞人:周 官名 掌供辦雞牲。凡舉行大典,則報時以警夜。《周禮·春官·雞人》:“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
41、匪懈:不懈怠。《詩·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鄭玄箋:“匪,非也。”孔穎達疏:“早起夜臥,非有懈倦之時。”
42、簡在帝心:成語出處: 《論語·堯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指被天帝所察知。后演變?yōu)闉榛实鬯獣浴>褪呛饬恳粋€人在皇帝心中的標準,如果簡在帝心,說明皇帝已經(jīng)知曉你的能力,并且注意到你,那你就離飛黃騰達咫尺之遙了。
43、綸言:出自《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后因以“綸言”為帝王詔令的代稱。
44、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年度大事記:唐朝與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李世績擊薛延陀,戰(zhàn)于諾真水(內(nèi)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北),薛延陀大敗,五萬人投降,值大雪,又凍死十之八九。
45、游擊將軍,官名。漢朝始置,本為雜號將軍。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為從五品下武散官。
46、除,拜受官位,初除之官。——《漢書·景帝紀》。注:“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47、右屯衛(wèi),軍事機構(gòu)。古代禁衛(wèi)軍指揮機構(gòu)。左右屯衛(wèi),隋煬帝時的十二衛(wèi)之兩衛(wèi),由文帝時的左右領(lǐng)左右府改。唐改為左右威衛(wèi)。
48、新安府,唐代折沖府,屬易州。詳見《唐折沖府匯考》。
折沖府是唐代府兵制基層組織軍府的名稱。折沖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時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屬的兵士通稱衛(wèi)士。每府置折沖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這是府一級的組織。府以下,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及旅帥;五十人為隊,有隊正、副;十人為火,有火長。
49、果毅都尉,唐宋軍事職官名稱。果毅都尉是折沖都尉的副職,每折沖府二人,分左、右,上府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從六品下。
50、捴,同”總”。
51、五校,漢時對步兵、屯騎、長水、越騎、射聲五校尉的合稱。
52、董,從艸從重。本義是鼎蕫,一種比蒲草細小的草;假借為監(jiān)督、管理。
53、羆,音皮,熊的一種,也叫棕熊、馬熊或人熊,古稱羆。
54、鹯,音詹,古書上說的 一種猛禽。似鷂鷹。
55、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封禪泰山。
56、沛府: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李賢府,龍朔元年(661年),改封沛王,其親事府稱沛府。
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皇太子。不久,高宗命李賢留守長安監(jiān)國。李賢處理政務(wù)明確公允,為朝廷內(nèi)外所頌揚。
儀鳳元年(676年),唐高宗親筆下詔表揚李賢:“皇太子自留守監(jiān)國以來時間不長,但留心政務(wù),撫愛百姓,非常盡心,對刑法所施也細審詳察。加之政務(wù)之余,能夠?qū)P木惺ト私?jīng)典,領(lǐng)會深意。先王所藏書冊都能研討精華。好善正直,是國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懷。命賞賜絹帛五百段。”
李賢為太子期間,與武后關(guān)系緊張。當時,術(shù)士明崇儼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賴,曾對武后說“太子不堪承繼,英王(武后第三子李顯)貌類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貴”,李賢聽聞后深感厭惡。當時,皇宮中有流言說“李賢不是武后親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與高宗的兒子”。李賢頓生疑慮,感到恐懼。武后送《少陽政范》和《孝子傳》給李賢,以責備他不懂得為人子、為太子,還曾親手書信斥責,李賢越發(fā)感到不安。
儀鳳四年(679年),明崇儼被強盜殺害,卻又遲遲抓不到兇手。武后懷疑是太子所為。
調(diào)露二年(680年),武后派人揭發(fā)太子陰謀,在東宮馬房里搜出數(shù)百具鎧甲,作為謀反憑證,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辦理此案。高宗一向喜愛李賢,想要寬恕他。武后卻說:“為人子心懷謀逆,應(yīng)該大義滅親,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賢未能洗清罪責,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收繳的鎧甲在天津橋焚毀,借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張大安、劉訥言等遭到貶職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處死,曹王李明受到牽連終遭廢殺,連坐者十多人。
永淳二年(683年),幽禁數(shù)年的庶人李賢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時妻兒仆從衣縷單薄,十分凄涼。皇太子李顯為此上書懇請帝后憐憫,稍賜春冬衣物。
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僅一個多月就被武后廢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后命令左金吾衛(wèi)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賢的住宅,以防備謀反隱患。丘神勣到巴州后將李賢囚禁別室,逼令自殺,年僅二十九歲。武則天得知李賢死訊后,曾在洛陽顯福門舉哀,并將丘神勣貶斥,但不久重獲啟用。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詔令恢復(fù)李賢雍王爵位。
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fù)辟,追贈李賢司徒,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賢靈柩,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有“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銘”,墓志碑邊長90厘米,厚20厘米,四周刻蔓草和十二生肖。上有墓志銘文,楷書40行,每行41字,共約1600余字,無撰寫人姓名。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賢皇太子身份,謚號“章懷”,與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懷太子墓,有“大唐故章懷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銘”,墓志碑邊長87厘米,厚17厘米,周邊斜殺及志文四邊刻蔓草。墓志銘文為盧璨撰,岐王李范書。楷書34行,每行33字,共約1100余字。
章懷太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為知名而又身世悲慘的皇太子。論出身,他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皇帝的兒子,他的同母長兄雖未即位,死后卻被追尊為“孝敬皇帝”,兩個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權(quán)傾一時的太平公主。可以說,李賢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皇權(quán)家庭里,這也注定了他必將卷入政治斗爭而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論才華,李賢則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余歲已能統(tǒng)召帝國杰出的學(xué)者們注釋晦澀難懂的《后漢書》,其親筆點評更被后世稱為“章懷注”而極具文史意義。作為太子,李賢曾三次監(jiān)國,并得到高宗褒獎和群臣擁戴,可見,這個年輕太子堪當大任,是帝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當時正值他的母親武后政治得意之時,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頗多嫌隙。武后多次以書信方式責備太子,宮中則流傳著太子不是武后親生的謠言,最終太子未能幸免而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千百年來,關(guān)于章懷太子的死莫衷一是。兩唐書均在言語間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誣陷殺害,《舊唐書·高宗諸子列傳》中評論:“唐年鈞德,章懷最仁,兇母畏明,取樂于身。”稱太子是個品德高尚的孝子,以此駁斥他生前不孝謀逆的罪名,暗示太子是含冤被害。出土的墓志銘也有影射太子是被冤殺,但都未有明言直接死因。郭沫若曾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章懷之死與武后無關(guān),而是當時的宰相裴炎為奪權(quán)所為。總之,不論太子因何被害或者被誰所害,他死于帝國最高權(quán)利的爭奪和由此產(chǎn)生的忌恨、陰謀卻大體可以肯定。自古以來為了奪得皇位,兄弟相殘、父子反目的事情時有發(fā)生,這也是古時封建統(tǒng)治的殘酷之所在。
相傳太子李賢有感于母子親情在權(quán)力斗爭之下已蕩然無存,乃作《黃臺瓜辭》,以藤蔓比喻武后,因四個瓜先后被摘而感傷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后看后醒悟。詩文如下: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注:史學(xué)界對作者是否李賢本人存疑,該詩最早見于李泌勸諫唐肅宗時所說。唐肅宗聽聞后大驚,并稱“朕不知此”,因此也可能是李泌為達政治目的而自行編造。)
57、典軍,軍事職官名稱。唐代置有典軍,親王親事府和親事帳內(nèi)府各設(shè)典軍二人,副典軍二人,為正、從五品上的武官,掌統(tǒng)本府校尉以下親王親事和帳內(nèi)守衛(wèi)陪從之事。
58、此句不知何意,待解。
59、長史,官名,其執(zhí)掌事務(wù)不一,但多為幕僚性質(zhì)的官員。最早設(shè)于秦代,當時丞相和將軍幕府皆設(shè)有長史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唐代州刺史下亦設(shè)立長史官,名為刺史佐官,卻無實職。但大都督府的長史則地位非常高,相當于上州刺史,甚至?xí)淙喂?jié)度使。
60、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唐高宗封禪泰山應(yīng)在麟德三年即乾封元年。
61、四表,指四方極遠之地,亦泛指天下。《書·堯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孔穎達 疏:“圣德美名,充滿被溢於四方之外,又至於上天下地。”
62、三靈,1.指日、月、星。《漢書·揚雄傳上》:“方將上獵三靈之流,下決醴泉之滋。”顏師古注引 如淳 曰:“三靈,日、月、星垂象之應(yīng)也。”2.指天、地、人。《文選·班固<典引>》:“答三靈之蕃祉,展 放唐 之明文。”李善 注:“三靈,天、地、人也。”3.指天神、地祇、人鬼。《資治通鑒·后晉高祖天福三年》:“臣 光
曰:治國家者固不可無信。然 彥珣 之惡,三靈所不容,晉高祖 赦其叛君之愆,治其殺母之罪,何損於信哉!”胡三省 注:“三靈,謂天神、地祇、人鬼。”4.指靈臺、靈囿、靈沼。《詩·大雅·靈臺序》“靈臺,民始附也”唐
孔穎達 疏:“《大雅·靈臺》一篇之詩,有靈臺,有靈囿,有靈沼,有辟雍。其如是也,則辟雍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5.道教稱三魂為三靈。《黃庭內(nèi)景經(jīng)·瓊室》:“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xiāng)三靈歿。”梁丘子注:“三靈,三魂也。謂爽靈、胎光、幽精。”
63、佇睠,同眷佇,眷念期待。
64、梁山,泰山;岊,音節(jié),《說文》陬隅,高山之節(jié),指山角落。
65、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jié)《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nèi)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fā),封禪車乘連綿數(shù)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jié)和酋長。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筑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jié)束后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云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統(tǒng)治時期,做到了隋朝、唐高祖、太宗沒做到的事情。高宗時期,唐朝西面攻滅西突厥,在天山大破鐵勒,東面征服了百濟,消滅了高句麗,唐朝的疆域達到了極盛,就憑借這點,李治封禪泰山。
唐高宗李治封禪泰山,最大的特色是他帶皇后武則天,并且允許武則天參與祭祀典禮活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66、浹,濕透。
67、寧遠將軍,為雜號、散號將軍之一,唐、五代和宋代用為武散宮階稱號,正五品下。
68、春宮,太子居住的宮室。
69、九成,唐代宮名。
70、起居使,官名。
71、綵,同彩。
72、定遠將軍,官名,南朝梁沿置。唐為武散官,正五品上。
73、劬,音渠,勤勞。
74、永安門,唐代太極宮東、西、南、北四面共開有十個城門,位于長安城正北。其中南面開有三個城門,中為承天門,左為永安門,右為長樂門。正北為朱雀門。
75、此句堪比范仲淹《岳陽樓記》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76、令德,美德,有高尚道德的人。
77、愆期,延誤日期。
78、粵以,解釋為發(fā)語詞,無意。
79窆,音扁,用來牽引棺槨下墓穴的石頭。
80高陽原,今西安市西南, 僪河北岸的一大片高地,此地出土大量唐、宋墓葬。
萬宣道年表
隋大業(yè)元年(605)出生。
7-8歲左右,進入唐國公府。
唐武德二年(619),十四歲,襲爵江都郡公。特敕授右千牛北門供養(yǎng)。
貞觀十五年(641),三十六歲,擢拜游擊將軍(從五品下),除右屯衛(wèi)新安府果毅都尉(從五品下)。
乾封元年(666),六十一歲,恩詔授沛府(沛王李賢府)典軍。唐高宗封禪泰山,加官兩階,拜寧遠將軍(正五品下)。
乾封二年(667)冬,六十二歲,除春宮(太子李弘)右典戎衛(wèi)郎將。
総章二年(669)春,六十四歲,加階,除衛(wèi)郎將。
咸亨元年(670)冬,六十五歲,拜定遠將軍(正五品上),授左監(jiān)門中郎將(正四品下)。
上元元年(674),六十九歲,在宮城永安門內(nèi)留守。
上元二年(675),十月廿四日寢疾薨於京師興化里第,享年七十歲。
上元三年(676)四月廿三日遷神窆於高陽之原,歸祔先君之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