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的篆書是吳昌碩的篆書心經,把薄薄的絹裁好尺寸,蒙在帖子上描的,大約描了七八遍吧。不斷對比原帖,找尋寫的過程中遇到的小問題。
篆書講究筆法圓潤,寫之前就要想好了布局結構,或者用鉛筆畫出骨架來,當然摹寫時候不用考慮著一步。寫時起筆要穩,運氣過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眼和手的配合至關重要,每一筆之中稍有停頓便能顯現于筆端,所以要行筆可以慢,但不可猶豫頓挫。
無論寫哪一種帖,把字看完再寫,仔仔細細地看,要捕捉字里的那種時代感,不是要單純地寫的很像。字里面是有精神的,有感情的,要慢慢讀,細細感受。抓住了這個東西,放在心里,寫的時候遵循這種感受。可以不用太關注筆劃的外形,但是精氣神兒一定要抓。
寫魏碑和隸書,筆鋒擦著紙,力道得巧用,不可用力過猛,也不可過于漂浮。這個度只能在每天的練習中去尋找,一邊尋找,一邊強化。這是一種只能在量變中體會到的不可言傳的技巧。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很難有看得出的進步。最重要的是,寫字如同修身,要有注意力,要敬畏。對古人,對傳統,都要有敬畏之心,沒有敬畏之心就沒有注意力。人的聰明才智表現在書法方面并無太大區別,每天肯穩穩當當讀帖寫字,用心地克服幾個字,這便是捷徑。從大時間概念上說,過程是不可避免的,不僅是書法練習,人生許多事情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