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特色菜
? ? ? ? ? ? ? ——煙熏火焙覓滋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舊時農(nóng)舍,室內(nèi)少有裝修,地面基本夯土硬化,沒有地磚裝飾,因此冬天取暖,就地圍個火塘,也就不怕燒壞了地面。火塘取材,多是木炭或平時儲備好了挖掘的樹兜,樹兜都是已經(jīng)被砍伐的樹木根部,挖它起來燒火取暖,物盡其用,也節(jié)省了柴火。火塘正中,往往會有從梁上綁一根彎鉤下來,彎鉤可長可短,一是掛了水壺燒開水,一是掛幾刀臘肉熏熏。
尋找未完全炭化的木炭,燃燒時有明火,有或濃或淡的煙,樹兜更不用說,明火旺盛,煙氣蒙蒙。先民們就在煙火的上面掛幾刀臘肉,讓臘肉承受這明火的溫度燒烤和煙氣微熏,等到臘肉受到煙火燒烤,油脂一滴一滴從臘肉里逼出來,臘肉也從慘白色變成了肉香襲人的金黃色,煙熏肉便被做成了。農(nóng)舍的廚房多是柴火灶,煙囪密封不到位,廚房煙火氣十足,因此也有在煙囪旁掛一鉤子,幾刀臘肉掛起來熏的。
這種煙熏肉多在下永豐盛行,后來逐漸發(fā)展成五花肉腌制幾天,在太陽下曬干,再把肉懸掛在鉤上,下面用茶油籽殼,木梓枯餅和米糠點燃慢慢薰焙,使肉焙成金黃色,焙制成干肉可更長時間保存。
普通臘肉儲存不易,瓦缸底下放置石灰,臘肉用油布包著放在上面,石灰用來吸潮。盡管如此,一過春節(jié),到了黃梅雨季,臘肉受潮,里面的陳油跑出來,臘肉一股油味,味道澀澀。煙熏肉的出現(xiàn),讓臘肉保質(zhì)期延長許多,尤其是在第二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勞累一天,主婦煮上一塊臘肉,一刀下去,巴掌大小的五花肉,紅白相間,牙齒一咬,晶瑩剔透的肉油從嘴角溢出,醇厚的肉味流進喉嚨,再抿上一口小酒,再勞累的一天,一口小酒,一塊煙熏肉,足矣。煙熏魚,煙熏雞鴨做法類似,終究不抵煙熏肉的醇正綿厚。
上永豐還以沙溪最為代表,還有一種異曲同工的火焙肉,用新鮮豬肉切成約三斤重一刀的長條塊(不去皮),用鹽稍腌或者不腌。柴火燒烤鐵鍋里的大米或茶葉或桔柚皮,鐵鍋上有支架,豬肉放在支架上,蓋上蓋子,小火熏制,直至肉塊收緊,油脂逼出,顏色黃亮,米香茶香桔柚香濃郁時為好。顏色金黃的火焙肉與煙熏肉略有不同,原材料,豬肉可腌可不腌,其實基本上都是不腌的,要的就是新鮮豬肉的改頭換面。它追求的是神之一味,以火工將豬肉的膻味逼出,以火工將大米的豐收味道,茶葉的可人香氣,桔柚的妖冶異味,植物的氣息與豬肉的鮮腥完美的結(jié)合,造就了驚人的味蕾享受。
火焙肉一年四季皆可制作。食用時取出火焙肉,切薄片,加入時令紅椒或青椒或蒜薹快炒,以當?shù)氐亩埔粻F,揭開鍋蓋,濃香襲人,盛入菜盆,紅黃綠三色相間,誘人下筷,肉入口中,香氣撲鼻,鮮美入喉,鄉(xiāng)間美味,神之一焙。或以藏浸的酸的辣椒,蕎頭,蘿卜,或洋姜等一起炒制,藏浸的底蘊和火焙的煙火氣完美的融合。
煙熏肉是農(nóng)耕文化的悠久傳承,是勤儉持家,是盤中辛勞滋味。火焙肉是山區(qū)鄉(xiāng)間的不拘一格,是神之一味,是煙熏肉的張揚,是異鄉(xiāng)人的同好。
走進老屋,一聲火焙肉,雙淚垂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