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電影《后會無期》中的一句臺詞。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痛處,因為這句話的背后,隱藏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學習了這么多知識,卻依然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它包含著我們對殘酷現實的無助、對命運的憤怒以及奮斗過后一絲絲自我安慰的不甘。
肯·布蘭佳等人著作的《知道做到》這本書,其目的就是解決“為什么知道的事情卻做不到”這個難題的。
全書11章,我根據其“總分總”的內在邏輯,按照章節順序將其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提出問題與初步解答、第一、二、三個原因與具體解答。以下,我會用看圖說書的形式,與你共讀。
“知道”和“做到”2個詞比較抽象,無論是諧音還是頭腦風暴,我無法用圖畫形象地表示,那么還是直接用書名作為中心導圖,更直觀一些。
這一部分為書的第一至三章,所以在第一個分支的上面用問號代表問題,用英文Answer(答案)的縮寫“Aer”代表解答,符號“&”代表“和”。然后畫出第一個分叉,用“?”代表第一章的內容“問題”。
第一章,講我們面臨的問題。現實中,我們都知道很多道理,卻沒辦法將它們靈活運用到生活中來,在“知道”與“做到”之間,隔著一條深深的鴻溝,令人無法跨越。
雖然,我們非常努力地花費大量時間,去看書、聽課、參加培訓,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但都沒有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來,最終也沒能轉化成我們想要的結果。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停留在想當然的 “懂得了知識,就等于學會了技能,就能夠實現夢想”的境界。他們不知道,生活和工作不是考試,不是“知道了哪些知識,能夠在試卷上寫下答案”就大功告成這么簡單。
對于技能,對于夢想,除了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用行動去運用它。
第一章告訴我們:真正有效的學習,首先要堅持做筆記,其次要在24小時后開始復習,并且以把學到的知識教授給別人的方式來進一步掌握它。
第二章,內容為“缺失的一環”,意思是我們知道卻做不到,是因為中間少了某個環節,缺少一架直達的梯子。我用一條鏈子斷了一個環來表示這個主題。
這一章概括講了我們無法跨過這道鴻溝的3個原因,分別為信息過載、消極過濾和缺少跟進。文中指出,這缺少的一環,就是“重復、重復、重復”。記住,不是單一的重復,而是間隔性的重復,3次以上。
第三章為“重復的力量”,我用一個炫耀二頭肌的人物來代表力量。
整章內容強調:“我們很難通過一次談話改變一個人的信念,也沒辦法只憑一句話就讓人們看到、感覺到或是去做某件事”,“如果想要讓某條信息產生預期的效果,你必須學會間隔性的重復它。”
關于重復,我深有體會。我在《我如何復習39天就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一文中提出了掌握一個知識點需要合理重復這一觀點,但在考試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重要環節。
今年元旦時,我聽了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后第二天就在得到APP購買了音頻,并在筆記中提醒自己要重復聽。但事實上,一直到最近兩個月,我才開始重聽,中間隔了整整8個月。
再次重聽是因為回老家塞車才偶然拿出來聽的,之后每次回鄉開車時都拿出來聽。重復聽了幾次后,還真的記住了很多內容,后來在學習中,經常通過聯想得到很好地運用。
例如羅振宇用喬布斯和他自己吃飯的事例講到“消費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讓我聯想到“做出選擇是需要耗費意志力”這個知識點,所以高度認同他提出的“你就對我粗暴點吧,直接告訴我什么好,什么不好。”
前三章簡單的給我們指出了問題也提出了解決之道,而具體要怎么做,接下來的三個部分將詳細解答。
這部分為原書的第四、五章,其中第四章具體闡述第一個原因,第五章提出解決方法。我用數學運算符中的“∵”(因為)表示原因,用“Aer”代表解答。
第一個原因是“信息過載”,指出我們習慣于不停地努力學習新知識,導致大腦中塞滿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卻沒有對任何一個信息真正付諸實踐。
而理想的學習狀態應當是這樣的:首先要確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后確定自己想要學什么,帶著目的去學。一旦確定了學習內容,就必須要求自己以徹底讀懂、讀透為目標,而不是泛泛而讀。要讓自己真正沉浸其中,完全掌握。
這讓我想到了“心流”(注:心流,指的是當人們沉浸在當下著手的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中時,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是的,要讓自己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或者一門新的知識體系,讓自己全神貫注、沉浸其中,進入到一種心流的精神狀態里面去,而不是蜻蜓點水般一掠而過。
那要怎樣應對信息過載呢?答案是“少而精”。
這讓我想到了鄭板橋那句關于讀書的精典話語:“讀書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徒多徒爛耳。”這和成甲的《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的“以慢為快、以少為多”的觀點完全一致。
那要怎么做到“少而精”呢?
首先是樹立“少而精”的理念,讀書求精,先精后多,不精不多,所謂讀書要將書讀薄,將書讀透。
其次是要不斷地間隔性地重復,反復講授與強調。
第三是要將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相結合,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具體轉化為實踐。
而對一個公司或部門來講,就是要投入時間對員工培訓的內容進行跟進,檢驗學習培訓的效果,而不是只設計、組織新的培訓,培訓結束后草草了事。
如果再組織新的培訓,也應當是對同一理念的不同形式的講解,其目的是間隔重復;還應一直跟進到員工把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工作中,并最終轉化為效益。
這部分為原書的第六至八章,其中第六章具體闡述第二個原因,第七、八章提出解決方法。
第二個原因是“消極過濾”,我用水滴代表所接受的新知識,濾網表示我們的思維,而能夠通過濾網的一滴水表示真正學到的知識。
在吸收知識方面,絕大多數人都存在普遍的問題,那那就是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表現得很急躁,難以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問題,同時,大腦中充滿了各種消極的想法,猶豫不決,習慣于用固有的思維模式來考慮問題,容易先入為主。
導致的結果表現在:我們往往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參加了很多培訓,但真正吸收的知識僅有10%左右。
對此,我深有體會。前段時間,我在簡書上發表了一篇《我如何復習39天就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的文章被很多媒體轉載。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那個轉發的微博上,轉發和點贊都超過兩千條,其中評論就有一千幾百條,但仔細看其中的評論時,卻讓人傻了眼。
前面幾百條評論里,除了極少數正面肯定的之外,有超過九成的評論都是否定的。令人驚異的是,在這些否定的評論中,只不過是幾句帶著某種情緒的話而已,沒有任何的論證和觀點。給人的感覺像噴子,只圖罵個痛快,根本不是為了學習和分享,里面充斥著深深的戾氣。
通過評論的內容發現,絕大多數人只看了題目或文章的前面幾段話就開始評論,根本沒有看完整篇文章。其中一條寫道:“不用看內容,就知道是扯淡!”另一條則寫道:“作為一個司考人,看了標題,就覺得不可能,司考,無捷徑,無運氣,只有努力。”
我的文章在一開頭就表明觀點是“司考沒有捷徑,但有方法”。他們只瞄一眼標題就否定了一切,并沒有深入看完我的文章,在深入分析和探討中得到有益的分享,這也從側面暴露了一部分讀者在閱讀上的急切心理,偏見式的思維模式,對此只能深深表示遺憾。
言歸正傳,書中接著分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由于我們從小到大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的。我們做錯了事,會受到批評,而當我們做對了事情時,卻被看作理所當然,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鼓勵。長此以往,導致我們懷疑自己,懷疑周遭的一切,帶著深深的疑忌心態看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時刻鼓勵自己,還要學會經常鼓勵別人。
解決消極過濾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積極聆聽”。
所謂積極聆聽,是指我們在接收新知識時,不要帶著固有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應當以一種開放的、學習的心態,對新知識帶著積極的期待,又充滿好奇與興奮,并且在學習過程中邊做筆記,邊激發自己的想象,保證能夠真正的接收和弄懂知識。
文中指出,一個知識從被拒絕到被真正吸收,要經過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完全拒絕,經過重復,拒絕減弱,變成了第二階段的抵制,再經過重復,變成了部分接受,然后是完全接受,接受之后是部分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到了最后階段,才是完全吸收,將一個信息完整地變為自己的東西,應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這期間,一直發生作用的,正是間隔重復。
通過積極聆聽,我們最終要達到有效聆聽,即從有意識地積極聆聽開始,然后將所聽所學和自己的經驗相聯系,并最終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
解決消極過濾的第二個方法是“綠燈思維”,指對于所接受的任何信息,都要懷著歡迎的態度,對所有信息在思想上“大開綠燈”。如果在公司或部門里面,舉行頭腦風暴時,這種綠燈思維尤其重要。
在我們接收新的信息時,要提醒自己打開綠燈思維,努力去發現這些信息里面積極的、有用的、正面的、值得肯定的一面,并且思考它是如何體現的,我們要如何應用它。
與此同時,為了鼓勵他人,我們還需要給出正面的反饋,以此來削弱他人的消極過濾。
這部分為書的第九至十一章,其中第九章具體闡述第三個原因,第十、十一章提出解決方法。
第三個原因是“缺少跟進”,表現為在學完一個新知識后,沒有設計周密的計劃來運用它,沒有馬上行動進行練習,或者在練習初期沒有對其練習給出正面的反饋。
在我看來,對于一個積極好學,讀了很多書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一直沒有改變生活現狀的人而言,這點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從知道和做到所需要的第一步,跨過去了,后面就容易了。切記,實現知道做到,首先就是在知識的重復之后,立刻擬定運用知識的計劃,然后馬上開始練習。
解決方法同樣有2個:第一個是“強調積極面”。指在學習了一個新知識后,要立即進行刻意練習,而且剛開始練習的初期是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加強對練習者的指導,給予正面的反饋而不是批評。
第二個方法是提供方支持、指導和問責。在學完一個新知識后,要集中精力,瞄準目標進行刻意練習,保證學以致用,而且要用毅力堅持下去。在此過程中,要讓教練來提供支持、指導和問責。
對公司或部門而言,這種教練的支持、指導和問責是容易實現的。而對于個人而言,支持、指導和問責,是周密計劃中的內容,有時你需要自己聘請教練,而有時,只能是你自己充當自己的教練。
至此,關于《知道做到》一書的內容全部講完了。接著,在思維導圖的右下角寫明復習的時間節點。當然,對于一本實踐性很強的書籍而言,最重要的永遠是行動,而不僅僅是記住這些知識,否則,我們依然停留在本書所講的“知道”層面。
最后,請你反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我的目標是什么?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要掌握哪些知識?
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后,我要怎樣將其轉化為行動?
我的行動計劃是怎樣的?
我要怎樣踏出第一步開始運用這些知識?
我要怎樣堅持下去,矢志不渝?
但愿你,讀了本書,可以真正做到少而精地學習,用間隔重復掌握知識,開始行動,重復行動,從而真正“做到”,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