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姝
有人看了我寫的《富爸爸窮爸爸》第一課的文章,微信里跟我說:
“這個還不是教咱們怎么賺錢,而是怎么更好地活著,正如人逐漸完善自我的過程,這些都會來,但人很容易本末倒置”
看到這些我很高興,因為正如我在第一課里寫的:我更喜歡將這個系列的書歸類為人生指導的書籍。因為本質上,它在教我們擁有有意義的人生。讓我們懂得賺錢的最終目的是以錢換時間或者說換取自由的人生。
遲遲沒有更新寫第二課,是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還在對該不該買房這個問題有矛盾,擔心自己是個學生,可能不懂得成人的考慮或者說看問題簡單化了。
好了,廢話不多說,先進入正題,這個問題留著寫完可以慢慢討論。
背景簡介:
【建議看看第一課的內容,那里面有更詳細的有關本書的一些背景知識】
作者有兩個爸爸,一個是親爸爸也就是他稱的“窮爸爸”;一個是他的好朋友邁克的爸爸,也就是他的“富爸爸”。按作者的話說,“窮爸爸”當時并不窮,“富爸爸”當時也并不富,只是之后兩者的差距逐漸顯現,“窮爸爸”一生都在財務泥沼中掙扎,而富爸爸能夠實現財務自由。親爸爸是受過很好教育的教育界高官,朋友的爸爸是一個學歷很低的商人。兩個爸爸都強調教育的作用,但側重點不同,富爸爸更看重對他財商知識的教育,跟他說“不要為錢工作”;“窮爸爸”只是鼓勵他好好學習,以后找個好工作。
9歲那年,他決定跟著富爸爸學習,而不聽從親爸爸的教育,這一選擇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教育重點內容:
因為作者和邁克最后事業都很成功——邁克接管了富爸爸的商業王國,甚至“而勝于藍”;作者在47歲時退休,實現了財務自由,那年妻子37歲。
人們總是問他要秘訣和建議,讓他總是回想起曾寫過的一篇文章,叫“最富有的生意人”。
文章大概內容是這樣的:1923年,一些商業大亨和政界大腕齊聚一堂,舉行了一次會議。然而25年后,9人都悲慘地死去:有的破產自殺,有的瘋掉了,有的負巨額債款身無分文地死去……
作者從這些人身上,分析到:1923年正是1929年大蕭條前夜,世界變化太快,同時這些人只關注錢,而不是他們最大的財富——所受的教育。只有保持開放的頭腦不斷學習,才能在變化中保持富有。
作者寫到:
知識才能解決問題并創造財富,不是憑財務知識掙來的錢很快會消失。重要的也不是能掙多少錢,而是能留下多少錢,以及留住多久。
所以財務知識很重要。
就我感受到的,我們的大學教育,一般不是金融會計專業的學生,不會細致學到財務知識,同時即使是財務類專業的學生,他們學到的也不是真正的非常適應社會的有效知識。
作者說,會計知識從財務知識來看,可能是最重要的學科。
富爸爸是盡量簡化它,用圖來教。這些簡單的圖為他們建立了取得巨大財富的牢固基礎。
規則
作者稱之為“第一號也是僅有的一條規則”是:明白資產和負債的區別,并盡可能地購買資產。
富爸爸說,雖然看起來簡單,人們實際并不明白兩者的區別。這里的資產和負債不要理解為會計上的定義,用富爸爸給的如下定義:
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里的東西。
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里取走的東西。
下面看一下
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它常用來衡量收入和支出以及錢進錢出。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它被用來說明資產和負債情況。
對兩個表的關系的理解很重要。
資產和負債的現金流分別如下:
A.以下是一個窮人或尚未離家的年輕人的現金流向圖:
B.下面是中產階級的現金流向圖:
C.
注:所有這些圖有簡化,每個人都有吃住穿等生活支出。
這些圖分別顯示了窮人、中產階級、富人一生的現金流。現金流說明一個人是怎么處理他已經擁有的錢的。
出于中美國情的不同,我查了下有關中產階級的內容:
在美國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除非他們是(億萬富翁投資人)沃倫 巴菲特,或者非常窮。” 福斯特認為收入在前20%的屬于“高收入”,在後20%的屬于“低收入”,而中間的60%屬于中產階級;
也就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國的大多數人,既不是非常富也不是非常窮的人。
從圖上可以看到,作者認為:窮人和中產階級基本上是只有負債和支出的,資產項沒有財產;富人的資產項明目繁多,主要是有價證券、不動產以及專利。
作者承認在學校學習學識和專業知識很重要,需要用以謀生,但現在職業上的成功不再完全與學習成績相關了。大多數人陷入財務困境是不懂得現金流,不懂得讓錢為自己工作,因為他們一心只知道如何努力工作。
作者說:
一個人可能受過高等教育而且事業成功,但也可能是財務上的文盲。
接下來,作者作圖模擬了一下他常常結識的一類新婚夫婦:受過高等教育,住在一套擁擠的租來的公寓里,他們決定省錢買一棟夢想中的房子,也要為將來的孩子的教育省錢。
這些圖就是,收入不斷上升,同時負債導致支出上升。所得稅,房屋的財產稅,新的配套家具……最后深陷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的債務之中——他們落入了“老鼠賽跑”的陷阱。
孩子出生之后,他們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如此循環,錢掙得越多,稅繳的越多。雖然能夠把房子的負債分散到之后的幾十年去支付,也失去了很多。
作者說,改變他們的財務觀念和支出方式是最根本的。
作者認為他們不自知,他們只是隨波逐流,從不質疑這一類話語“分期付款”、“你的房屋就是你的資產”、“找一個穩定的職業”、“別犯錯誤”、“別冒險”——害怕與別人不同,害怕被排斥,出于“恐懼”不敢冒險,追求穩定。
富爸爸13歲離開學校,現在卻指揮和命令著一群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也曾一遍又一遍地對他們說:“聰明人總是雇用比他更聰明的人,學校是生產好雇員而不是好雇主的地方”。
通過看書,我把原因歸納如下:
①富爸爸不隨大流,自知且獨立思考;克服“恐懼”情緒;憎惡“不能”這個詞,不輕易服輸;
②學校不教授財務知識;
③學校強調“遵循規矩”,稍有犯錯就懲罰,扼殺創造性并且不鼓勵勇敢的嘗試和冒險精神。
他和邁克又是怎么學的財務知識呢?
首先這第一條規則,富爸爸重復了十幾年,同時他們經常看相關書籍,還有一點我們做不到的是,他們經常跟在富爸爸身邊聽他與審計師、企業律師、銀行家、房產經紀人、投資人的談話。從后來的一些書籍我也了解到,他們很早就投身到有價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實踐中學習。
接著作者講述了與父親爭論房子是不是資產的問題。父親認為房子是自己最大的資產,作者認為房子是負債。
作者畫了一個圖:
當然作者也知道,對很多人來說,房子是他們的夢想,他并不想讓所有人同意他的觀點,因為房子畢竟算是感情的寄托。
作者通過個人經歷,總結以下五點:
1.對于房子,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為一所他們并未真正擁有的房子而辛苦地工作。作者說,大多數人每隔幾年就買一所新房子,每次都用一份新的30年期貸款償還上一筆貸款。
2.即使從住房抵押貸款地利息中得到了免稅的好處【這點不知道符不符合我國國情】,還是要先還清各期貸款后,才能以稅后收入支付各種開支。
3.高額財產稅
4.房子價值并不總是上升。
5.最大的損失是機會損失。【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努力工作的錢一直在負債項,支出項不斷增加現金流,沒有錢流入資產項。
作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年輕夫婦早點投資資產項,資產項導致的收入會自動彌補支出;而先買下大房子是取得抵押貸款以支付不斷攀升的開支。
作者緊接著總結說,決定擁有很昂貴的房子,而不是早早地開始證券投資,將對一個人的財務生活在以下三方面形成沖擊:
1.失去用其他資產增值的時機。
按我的理解,這一點也就是說,在機會到來的時候,比如經濟周期性波動,在一個時間段處于牛市卻沒有可以用來投資的資本。
2.本可用于投資的資本將用于支付房子的各種高額和長期開支。
3.失去受教育機會。這里作者說的是用錢做投資實踐學習的機會。因為成熟投資者需要有投資經驗。我覺得這點也應該加上真正的對自己大腦教育的投資。比如上培訓班等。
富人越來越富是由于讓資產項產生的收入彌補支出后,還可對資產方再投資,投資的積累,資產會越來越多,相應收入越多,如此良性循環。
作者認為,現在很多人債臺高筑的社會基礎就是把房子當資產,認為錢越多就能買更大的房子或者認為消費可以越多的財務觀念和支出方式。
再回顧一下中產階級也就是大多數人的經濟生活。他們的主要收入只有工資。美國大多數人投資資產項一般選擇共同基金,共同基金保險一些,由基金經理人幫忙管理,分散風險。作者分析到:中產階級早年缺乏必要的財務知識教育,加上資產負債表從未平衡過,擔負債務而沒有真實的資產,收入來源只有工資——所以當機會來時無法抓住,因為要保證安全。
作者認為投機性的投資,也就是“太冒險”的投資實際上并無風險,只是因為缺乏某些很重要的財務知識而不懂得怎樣看待投資機會。只要擁有足夠的財務知識,就不必害怕去“冒險”。
作者給出了大多數人的情況,作者定義的是這樣一類人:自己有房子的雇員;
他們努力工作的結果如下:
1.為別人工作。努力為工資而工作,使雇主或股東致富,讓他們成功且可以提早退休。
2.為政府工作。未看見工資時已被拿走一部分,努力工作稅收也增加。
3.為銀行工作。繳稅后,下一筆最大支出就是償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
雖然作者說的這些不太好聽,但確實足夠現實,作者不是說不要努力工作,而是不要只是努力工作,不為自己工作,不讓錢為自己工作的人確實只是純粹地間接在為這三者服務。
如果這點還不懂的,建議去看看我寫的第一課,有詳細說明兩者的區別。
作者勸導:你需要學會怎樣才能使你的努力更多地、更直接地為你和你的家人帶來益處。
大多數人的目標是保住職業并依賴工資取得自己想要的資產,而不是創建自己的事業。
最后,作者給出了對財富的定義。他也是借用的別人的。
財富就是支持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還能活多久。
即是將資產項下產生的現金流與支出項下流出的現金流進行比較而定的。
舉例說明:資產每月產生1000元,每月支出2000元,一月30天,只能活半個月。當資產項也可得2000時,則就有財富了,雖然并不富有。因為現在兩者相等,如果想增加支出,首先必須增加資產項產生的現金流維持財富水平。此時不再依賴工資,辭職了也能生存。
也就是說,只要把支出控制在資產項所產生的現金流之下,就會變富。
末了,作者重申,讓讀者記住三句話:
富人買入資產;
窮人只有支出;
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對于所有這些內容,我有兩點想要再闡明或思考一下。
A.作者提到新婚夫婦沒有房子去買房的行為。
這也是我們中國的現狀,太多人剛參加工作或者剛有一點收入就成為了房奴。如果他們不先買房,租住公寓,把錢投資于資產:不管是有價證券還是自己的教育學習,生活確實是會輕松一點,資產項肯定會有收益。我們大多數人擔心的是天價的房子,不早點開始買,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房;同時,我們中國人對房子,有更深的情感,那是歸宿和家。然而如果選擇一開始就買房確實失去了很多機會,自己的生活體驗度也會大大下降。
對于有房子,想要再買更大更好的房子住的人,當然完全是買的負債。作者和妻子想要買更大的房子前,是先給自己一個目標,讓資產項現金流增加,然后用來買房。
B.對于我想說的第二點,是作者與父親爭論房子是不是資產的問題。這里需要理解作者和父親所說的房子是自己住的或買來住的房子。對于從投資角度考慮,將房子作為一項金融資產或者說一個杠桿的想法,那就是資產。比如希望賺取租金收入,或者預期房價會上漲買房子到一定時機再售出,這里的房子就不是負債。
注:文中圖片是拍攝自書中插圖再用全能掃描王處理后上傳的;因為書是口袋叢書版本,所以不太方便拍攝,所以圖片很多都是歪的;
這一課講了很多,字數也很多,但為了保持文本和理解的完整性,不想分開來發布。
真心認為這套叢書很好,建議大家去讀一讀,彌補一下自己的財務知識。
附:富人不為錢工作——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富爸爸窮爸爸》第一課
另附:
富爸爸系列叢書,一般是按此順序閱讀
《富爸爸 窮爸爸》
《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
《富爸爸投資指南》
《富爸爸富孩子,聰明孩子》
《富爸爸年輕退休》
《富爸爸大預言》
《富爸爸商學院》
《富爸爸成功的故事》
《富爸爸辭職創業前的10堂課》
《富爸爸 銷售狗》
《21世紀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