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生活,萬卷書萬里路]2017年11月3日,連續1000天閱讀日志第245天。
中午,上完課后在學校食堂吃飯。跟坐在對面的女同事相談甚歡。笑談間,戴在我手上的一個紫色的手環不小心露出來了。看著與我身上那青色的制服不搭調的紫手環,同事表示疑問:你這是干什么?穿制服可不允許帶裝飾品哦。
下午,在教室里給公安專業學生上課。學生們看著我手上不時露出來的紫手環,終于忍不住好奇心問我:老師,你這是什么意思呀?為什么要違反規定帶一個紫色的東西在手上呢?
晚上,雅貝貝上床了。爬上床的第一件事,是急不可耐來看我的手臂。我疑惑不解:這孩子想干嘛呀!這時,雅貝貝一邊急切的尋找,一邊高聲回復我:媽媽,我想看看你的紫手環還在不在呢!
看到紫手環還在我手上,這小孩如釋重負。趴在我的身上,抱著我,卻又不失嚴肅的問:媽媽,你今天抱怨了嗎?
那架勢,就像法官在審問犯人。
我心里發慌。可在孩子面前更要誠實啊。于是,我坦誠相告:媽媽今天移動了三次紫手環。
這小孩接著說:那就是說,你今天抱怨了三次咯。
我老實承認:是的,抱怨了三次。
這娃的獵奇心理被激起來了:媽媽,你快告訴我,你是為了什么事情抱怨?
看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我唯一的出路是老實承認。否則,這法官是不會放過我這個可憐的犯罪嫌疑人的。
我紅著臉,用低沉的聲音說:今天的第一次抱怨是在辦公室里發生的。因為今天要整理上學期試卷。試卷上除了要有原來的兩份表格,還需要多增加兩份表格。我就習慣性的對學校教務處的工作抱怨了幾句,認為他們加大了我們的工作量。不過,話剛一說出口,媽媽就意識到錯了。馬上把紫手環從右邊換到左邊。
第二次抱怨是發生在我上課的時候。那時手機不合時宜的響起來。原來是一個哥哥不知道我在上課,給我打電話,要我去看學生踢足球。這時我就在心里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怎么上課還給我打電話,真是不懂事。可這種想法一出來,我馬上意識到自己錯了。趕緊把紫手環從左邊換到右邊。
我接著檢討自己:還有一次抱怨,你知道的,就在剛才。你沒有安排好自己的睡前時間,媽媽上床半小時了,你還沒去洗澡……
我話未說完,雅貝貝臉色就變了。甚至有淚涌上眼眶。她撅著小嘴,非常委屈地說:你今天罵了我。你都不是那個不罵人的媽媽了。我上次還表揚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以后我再也不這樣說了。
我表示道歉,并且告訴她媽媽已經知道錯了,已經把紫手環換了邊。以后,紫手環會不斷的提醒媽媽,好好跟你說話,不要輕易發脾氣,不要抱怨。
最后,我面向孩子舉起手來,臉色凝重,眼神堅定,語言鏗鏘有力:“媽媽一定要做到永不抱怨。你相信媽媽嗎?”
娃破涕為笑:媽媽,我當然相信你。
是的,把永不抱怨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這很重要,也非常有意義。
這個紫色的手環戴在我的手上,就是在不斷的提醒我:抱怨是毒藥,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它只會對周圍的人產生負能量,破壞人際關系,又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一個愛抱怨的人,就是一個垃圾桶,不斷的發出惡臭,污染環境,可悲的是,還不自知。
而且,當一個人在抱怨的時候,他是在送出垃圾。但,口中說出垃圾,垃圾就會回到他的生命中。如果,自己不想變成一個垃圾人,那就得實踐永不抱怨的誓言。
然而,誓言易出,不折不扣的實踐才是最難,最考驗人的。
這是我鄭重其事的第二次帶紫手環了。也是我第四次認認真真的品讀《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了。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一直認為,像這樣的書,在一生的時光中,是可以無數次去反復品味的,也是必須要這樣做的。所以,對于這本書,有時候一年我會讀一次,甚至兩次。
讀這本書時,就是在清理自己心里的垃圾。人的肉體不鍛煉,會生病。人的精神,若不清理,也會蒙塵。被垃圾裹挾的心靈,久而久之,不再熠熠閃光,不再靈氣百現,而是會倦怠、空虛,甚至腐臭、墮落。
人之可貴,在于心靈。肉體承載的那副皮囊,人皆具有。區分人與人的,不是肉體,而是靈魂的純粹還是斑駁、高貴還是庸俗、輕靈還是沉重、清明還是混沌、清香還是腐臭。
作為一個讀書人,誰不想讓自己擁有一個散發出香氣的、純粹、高貴、清香而又清明的靈魂呢?
可,談何容易實現。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南宗六祖惠能就是因為這首禪詩而被五祖傳衣缽于他。在此之前,慧能僅僅只是在廚房打雜,且一字不識。
但,我們都被這個典故和這首禪詩誤導了。要知道,做這首詩的是南宗六祖,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高僧。人家的心性修養會有多高,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無法企及的。
對于我們這些在濁世里摸爬滾打、艱難度日的蕓蕓眾生來說,我們更應該像上座神秀說的那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是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而倘使要讓心莫染塵埃,或者,少染塵埃,經常手捧《不抱怨的世界》這樣的書,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此書,字字璣珠,句句戳心。會讓你透視自己、理解他人,看透別人行為背后的心靈根源、思想動機,你會變得日益寬容而溫厚。
比如,它讓我們意識到,自我的內部對話,有多么重要。我們每一天大約會產生7萬個想法,“自己同自己交流,會讓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會迅速繁衍,最終決定了我們同別人的交流方式。”
比如,它教會我們理解別人的行為和思想:如果有人傷害你,謹記“傷害者自己也是受傷的人”“受傷的人才會傷人”;同時,還需相信:“是你教會了別人怎樣對你”。
如果,有人喜歡在各種場合大聲吹噓。你只需要冷眼旁觀。因為,“那些大聲的吹噓,常會泄露這個人心中的不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可憐的,值得同情的。
如果,有人經常批評你,攻擊你。你不需要以其人之心,還治其人之道。您只需要帶著一顆惻隱之心同情他們。因為,作者告訴我們:“若有人批評你、攻擊你,那是因為他們恐懼,沒有安全感,他們覺得自己處于弱勢,因而用尖刻的語言壯大自己,其實他們覺得自己弱小無比,他們將自己的恐懼與不安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們會傷害人,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正在受傷。”
如果,有人喜歡操縱你。理解他,寬容他吧,看透他外強中干的本質:“如果你想操縱別人,那是由于你內心有種無力感。”
如果,你總是仇恨纏身。作者告訴我們,仇恨的本質是:“所謂仇恨,就是在重溫痛苦的經歷。”“憎恨別人,就好像為了趕走一只老鼠,而把自己的房子燒掉一樣。”
那么,讓我們更寬容吧,放下仇恨,消除憎恨。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如果,有人總是喜歡不請自來的幫助別人。你要看透他行為背后的本質。因為,付出其實是一種控制:“付出的人擁有最大的控制權。”“我們為什么要承擔起別人的困難呢?一個原因在于這讓我們感到個人的重要性,另一個原因則是把焦點放到別人的事情上時,我們對自己的事情就關注少了,這是一種自我否定。”并且,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幫助別人上,我們便可免于自己成長,我們便有了不成長的借口。
這,讓我對于那些總是插手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的父母的所作所為,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同時,作者告訴我們可以怎么去做?“適時的放手,是對生命最好的禮贊。”“最好的訓誡,就是以身作則。”
作者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抱怨的本質、抱怨的壞處、我們抱怨的根源。他說:“抱怨會破壞關系,當我們開始抱怨時,就會忽略對方曾吸引我們的品格,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缺陷上面”。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抱怨真的就是口臭,他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抱怨會腐蝕人與人之間連接的紐帶,人們浪費了很多寶貴時間去抱怨別人,這種抱怨不但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會傷害關系中的人們。
而我們之所以會抱怨,皆是因為有利可圖:人們只不過想借由抱怨引導出一定的人際反應,試圖讓自己的社會和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我們的目標一般是五個:尋求關注,推卸責任,引人艷羨,操縱力,為欠佳的表現找借口。
怎么才能做到不抱怨?
首先,我們要盡量少評價他人。作者說:“評價他人是我們天生的嗜好”。這極端可怕。因為:“評價就是原罪。”
所以,要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停止抱怨,在好事發生時表達感激。
其次,要放棄改變別人的念頭,從自我的改變做起。
我們在人際相處中,很容易陷入一個思想上的誤區: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他人才是問題的根源。所以,要改變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其實,那是虛假的自我給予我們虛假的自我保護。
所以,我們要走出這個誤區。我們必須讓自己成為那個勇于改變、愿意改變的人。當我們自己改變了,整個關系的動力就發生了變化。他人就可能會隨之改變。
再次,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一切關系都是與你自己的關系。生命中最重要的關系,直到死亡都會擁有的,無論喜歡與否——是與你自己的關系。所有與他人的關系,最終都可歸結為你與自己關系的反映。如果跟自己生氣,那你也會氣惱別人。如果對自己一切都要求完美,那對別人也是完美主義者。如果身邊圍繞的人不尊重你,很可能你也不尊重自己。
所以,首先需要療愈的關系是與你自己的關系,有一味“料”在你所有的關系中都存在,那就是你自己。若你與自己的關系完好無損,你與他人的關系就會發生連帶效應。若你與自己的關系基礎堅實,你會發現與別人的關系很容易經營。
最后,行文結尾處,正如我對七歲的雅貝貝起誓的: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把不抱怨視為是一種修行,把它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一種生活態度!
讓天地為我們做見證:永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