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清河
徐州,地處南北交界,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向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二十多年前在南京上大學時,每到放假均要長途奔波,乘火車出江蘇、過河南、經陜西、入四川,然后轉車回重慶,每年均會四度經過徐州這個地方。每次冬天放假回家,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火車一過徐州,車窗外就呈現一派北國風光。可是由于時間和經濟的關系,從來都沒有踏上過徐州這片土地,對其了解也僅僅是停留于“南北分界線”這一膚淺的認識。
終于這一次,可以到訪徐州,近距離去領略徐州的風姿了。
臨行前,家在徐州的同事這么對我說:到徐州,一定要去看龜山漢墓和漢兵馬俑,品嘗一下二妞菜煎餅。我記在心里了。
趁著間隙時間,我冒著淅淅瀝瀝的雨夾雪,乘上車,出發先奔龜山漢墓。
當然,要探訪歷史遺跡,必須先做做歷史功課,否則連熱鬧都沒得看,這個道理我是懂的。因此,我一路腦補相關知識。
根據我有限的歷史知識,我知道高祖劉邦稱帝,建立漢王朝,然后開啟了四百年的統治,中間出現一些變故,因此史學家將其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階段,都城分別為長安和洛陽。可是,徐州又是什么樣的漢文化呢?
求助于萬能的“度娘”,我了解到劉邦滅秦勝楚之后,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王朝。為籠絡人心、鞏固統治,他將有功之臣封為王侯。其中原西楚霸王的地盤彭城(徐州古稱)被稱為楚國,由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劉交擔任楚王。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劉邦這么稱呼這個項羽故地,并派嫡系掌管,是不是要還在和早已“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的項羽較著勁兒呢?當然,徐州不僅是漢朝創始人劉邦的故里,還是漢朝首府的戰略屏障,所以必須得派可靠的宗親值守。或許綜合以上的原因,楚王的行政地位比起別的王侯而言,不言而喻要高出幾許。因此,過世楚王的墓葬也就更加厚重了,這也為我們后世傳下了寶貴的、值得觀瞻的漢文化遺產。
不一會兒,車抵達位于徐州西北郊的龜山漢墓。下得車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廣的廣場,前行數百步,便來到龜山漢墓博物館大廳前面。大廳呈長方形,中間入口為正方形的廊檐,在入口正中間,懸掛著書法家沈鵬題寫的“龜山漢墓”是個繁體楷書匾額,顯得端莊大氣。緩緩走上十三級臺階,便可清晰看到李鐸先生題寫的“龜山西漢楚襄王劉注墓”的副匾,道明了墓主人的身份——第六代楚王劉注。
走進大廳,免門票的我又“死皮賴臉”地向工作人員詢問這個墓的一些情況。好在她比較熱情大方,慷慨地給我介紹了一些情況,著重生動給我敘述地給我講解了墓葬的偶然發現:此處為龜山的頭部位置,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是造房修路提取石材的采石場,因為開山炸石,發現雕琢平整的筆直甬道入口,才讓這千年古墓露出其神秘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難能可貴的是,此坐古墓現為唯一一座可以出土發現的龜鈕銀印而確定墓主人的身份的漢墓。龜山漢墓依山為陵,鑿石為而葬,15間墓室,通過南北平行的兩個甬道連通,為第六代楚王和其夫人的合葬墓。龜山漢墓還包含多個高科技文化謎團,至今無人破譯。
謝過工作人員,沿著臺階下去,進入墓室參觀。入口是南側通往男主人劉注陵寢的甬道,站在甬道口向里面看,幽深的甬道壁平整筆直,安放在最里端的激光器發射出的一道激光精確驗證了甬道的筆直程度。尚未真正步入陵寢,我就覺得自己詞窮了,巧奪天工、不可思議、難以置信……我覺得似乎沒有合適的詞來形容那些兩千多年前開鑿了這座陵寢的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沿著剛剛和我身高相稱的甬道往里走,不時經過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墓室,分別擔任著馬廄、小馬車庫、庖廚室、樂舞廳、武庫等重要功能,體現了古人欲將生前生活帶入生后的美好愿景。
古人寢居講究的是“前廳后寢”,墓葬亦遵循此禮。然而,男主人劉注的棺木卻是放置在前廳,細細觀察,方發現本該安放棺木的后室的頂部并不平整,有石頭掉落的塌方痕跡。抑或是在開鑿過程中即發現此地質缺陷,處于安全考慮將其棺木安放在前廳。神奇的是,在前廳棺木的北墻上,清晰顯現一個真人大小的剪影像,活像一個頭戴王冠的人拱手迎賓。有人認為是滲水所致,有人認為是石質有別,可它為何出現在棺木的后方,至今依然是謎,也為這座宏偉大墓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在男主人前后廳之間的前殿,有一道壺門,連通著王后的陵寢。從開鑿的痕跡來看,此門應當是從北往南開鑿,也就是說兩條甬道為先后平行開鑿,最后再打通的這道門,因此這道門也被稱為“尋夫門”,為這冷冰冰的地下宮殿平添了幾分甜蜜柔情。
女主人的陵寢規模布局和男主人的大致相當,她的寢室,沒有出現地質問題,因此安放的是棺木,其余的廳室分別是禮樂器具室、后廚室、車馬室等等,和女主人的身份相匹配。好奇的是,在王后陵寢的頂部,并沒有鑿得特別的平整,而是整齊地排列著許多的圓形凸起。這有什么寓意呢?象征天上繁星?表示照明燈籠?不知道。
供北側王后陵寢的甬道走出,我卻來來回回地在兩條甬道前面走了幾趟,邊走邊情不自禁感嘆。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他們用了多大人力物力,用了多長時間才開鑿出這么大規模的地下宮殿?面積700多平方,容積2600多立方,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兩條通道如此平整筆直,且相互平行。根據現代科學儀器測算,兩條甬道長56米,沿著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條甬道相距19米,夾角僅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這是怎么做到的?
帶著敬佩之心、懷著未解疑問,走出龜山漢墓博物館,冒著細雨沿著龜山的外圍向尾部走,一遍一遍凝望這座小山,綠蔭掩映的山脊,活像一只神龜拱起的背脊,博物館的門廳,彌補了因山石開采而破壞的頭部,補齊了龜山原本該有的風貌。
龜山、龜鈕印章,兩條本該平行的墓道卻又有細微的偏差,而相交點卻是一千公里遠的西漢都城長安。另外,為什么楚王陵寢里有“楚王迎賓”的剪影像,為什么王后的陵寢頂部又設計有圓形的凸起?
西漢神秘墓穴,兩千多年后重見天日,然而卻留下諸多的未解謎團。
心中暗暗期待,這些謎團有一天能大白天下。同時又期望這些謎團永遠也不解開,因為未知,我們可以不斷去探索,在探索中去發現更多的不朽傳奇!
寫于20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