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驢得水》,感覺酣暢淋漓,沒想到我國電影界竟然還有如此高人拍出此等神劇,整個劇發生在一個小學校里面,在什么年代其實都不重要,總之是發生在中國沒有了傳統文化的學習的年代里,不是嗎?個人認為影片諷刺了當代教育的不歸路,注意,我說的是“當代教育”,不是“我國教育”,因為實在不是獨中國教育在走不歸路。
首先表達一下自己的教育觀:教育的目的教化人“順道而為”,是“明明德”,是“致良知”。此“品德”、“良知”并非今天主流所宣揚的道德,正如老子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簡單地說,人有先天完美、懂得順道而為的天性,還有同樣是與生俱來的欲望,暫可稱其為本性,這兩者相互作用,造就了復雜的人性。欲望,用一個詞代表,便是“貪”。“存天理,滅人欲”其實是這個意思,并不是很多人一般意義上的理解。而存天理滅人欲又正是一個人修行的便捷路標,就如同消防演練中疏散時的路標一樣。
影片中的角色,分別代表著形形色色的“貪”。佛經上常說的“財色名食睡”五蓋,這五種煩惱,把人天性里面的智慧、德能蓋住了;“蓋”即“障”的意思。影片里裴魁山是貪財的代表,一曼是貪色的代表(盡管“色”在佛經中所指更廣)我對一曼的理解與網絡對一曼這個角色的評論不同,雖然同樣是贊許,但贊許的并不是她的開放,我覺得其實她是有些病態的,這個病態是她與生俱來的,佛家叫做業,而一曼的偉大在于她接納了自己的這個狀態,做到了與真實的自己和諧相處,這邊是順道而為。她有一句臺詞是跟裴魁山說“我就是這么個人”。再說校長,校長是貪名的代表,生活中有很多人用理想的名義去追逐名望,又說還挺讓人生出敬佩的,大抵如此……而正是這樣一群人,在從事著教育事業,除了一曼,剩下的自己還沒活明白,而一曼,雖然比別人更接近本真,卻缺乏克己的意識,克己哪里是為了符合所謂的道德?克己是因為那是最好的趨吉避兇之道。一曼遇到的問題,曾有位圣人也遇到過,他就是曾國藩,大家可以去百度,曾國藩是當自己有非分之想便寫到自己的日課,用各種方法殘酷的克己。
不怪一曼們,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接受真正的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所以,盡管小學校的大門外面寫著打字“學做人”,但是老師們知道如何做人了嗎?他們知道的只是那些固化下來的道德口號而已,毫無生命力的禮。“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這種教育會教出什么樣的人呢?小銅匠就是例子。本來的樣子淳樸,相信拍照會死人,我們看他愚昧,但他是在有原則的活著。當看了幾本所謂的書,接受了一個月的輔導后,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多么諷刺!小銅匠是天才,一學就會的天才,當代教育的最高學府,那些頂尖大學考入的學子,不也是鳳毛麟角的天才嗎?何其相似!當一個人沒學會做人而教育給他知識,便如同交給牲口一把槍。
最后,教育的管理者是誰呢?同樣是智商高高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官員秘書代表權利中尚存一點善念的人,但又有什么用呢?世風日下,整個社會像一列剎不住車的高鐵,全速奔向人類末日的懸崖,有誰能夠改變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