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世俗的成功有千萬種,但如果恰好不是你內心真正渴望的那種,那都是失敗的人生。
(1)
王小波曾說過,根據他的經驗,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這個經驗同樣適合于我。
記得年輕時的我對這件事很是頭疼,有時候晚上躺在床上摟著心愛的姑娘還是睡不著,想到這一生要做的事還沒考慮好就憂心忡忡,如履薄冰,像是一個初次拜訪岳父卻來不及準備見面禮的年青小伙子一樣。
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身邊的姑娘叫醒聊個大天——當然,考慮到是大半夜的,而且人家第二天一大清早還得趕去上班,所以有時候非但不能叫醒,還可能挨一頓歇斯底里的臭罵,弄得整棟樓都能聽到。
當然,另一個辦法就是爬起來去翻冰箱找啤酒,喝多了自然想少了,但如你所知,喝酒非但不能解決頭疼的苦惱,還能帶來第二天的頭疼。
所幸的是,我現在年紀也不小了,身邊的姑娘也較為固定了,頭疼的時候自然少得多了。換句話來說,我對于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這個命題已經有了幾分把握。
(2)
在中國,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年青人甚至中年人要不是太閑就是太忙,以至忘了問自己——我這一生到底要做什么?
往小里來說這是一個終生職業的取向問題,往大里談則可以說是跟世界三大哲學問題所媲美的重大議題,其關鍵之處有兩點:一是具備時效性,二是具備排他性。
所謂的時效性就是說,你越早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就越早地無限接近它。
就像是一個同性戀,越早知道自己是喜歡同性,也就越早能夠獲得心靈和肉體上的歡愉——當然,社會的尺度也是必須考慮的范疇;
至于排他性則是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是你自己去回答,而不是希望你繼承父業的商界大亨老爸給你安排,也由不得從小就逼你練鋼琴的老媽說了算,更不是中學時候老師布置的命題作文“我以后要做什么”的答案……它必須是你經過一定的生活閱歷之后腦中不斷且在不經意的時候甚至在夢中所閃爍的答案。
簡單來說,就是你死后你希望墓碑上面刻著的生平履歷。
對此,最近因為熱門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大火的岳云鵬在采訪時談到,自己從一個餐廳的跑堂堅持到今天,是因為非常害怕這樣一個畫面:
就是他60多歲的時候,孫子依偎在身邊,看著電視里的相聲演員問:
爺爺以前是做什么的啊?
以前做過相聲演員。
后來呢?放棄了?
接下來,他完全答不上來。
所以他拼了命努力,只為了以后自己的名字(哪怕是到死)前面一定要加上四個字:相聲演員。
(3)
我是一個不太看歷史的人,中學的時候歷史從來就沒有及格過,當然現在去考也未必會及格——但這不是要說明我很笨,只是說明我對那些古代文明不太感冒而已。
但現在我發現我錯了,其實我并不是對那些古代的文明不感興趣(恰恰相反,我非常喜歡暢游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只是對教條式的死記硬背和枯燥無趣的闡述不感興趣而已。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前些年非常暢銷的一套叢書——《明朝的那些事兒》。我建議所有識字的下至五歲上至八十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一定非得買,作者的博客上就有得看。
記得在書里有一句話是這樣子說的:人一輩子最不能缺兩樣東西,一是良心,二是理想。
作為一個對歷史非常了解的作家,他的話語勢必有著較大的說服力——起碼要比奧巴馬,大富豪,房地產商或者宋仲基說出來有說服力吧。
因為正如其所說的那樣,一個王朝的建立和覆滅,不管是短短的十幾年比如說南北朝,還是漫長的幾百年,比如說明朝,在他的眼中都是多幾頁紙或少幾頁紙而已,“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然而,在這里糞土當中,卻不斷地重復訴說了同樣的道理,而這正是作者希望呈現給我們的。
在書的結尾處,作者不惜筆墨給我們講述了徐霞客的故事。
這個故事即沒有宮廷明爭暗斗那么刺激,又沒有邊疆敕馬驅逐外敵那么奔放,但被作者特別安排在了最后,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這的確也是作者最想通過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4)
以前說到夢想,有這么一個經典的比方,說我們就像是玻璃瓶里的蒼蠅,夢想就像是玻璃外的陽光,雖然夢想的陽光是一片明亮,近在眼前,但是不管怎么努力,始終無法獲得,只能夠不斷碰壁。
這個比方很多人用來自嘲可謂一流,用來自我安慰也是不錯選擇,但如果只是這樣做的話,我們就等于自己放在跟蒼蠅等同的地位,永遠活在仰望夢想的封閉空間內,直到老去死去糞土去。
曾經有一本很火的書,名叫《酥油》,講的是一個安徽的女教師入藏當教師的事。
她用了五年的時間去書寫自己的夢想,其中的艱辛比如說強行吃屎尿混合物當藥,睡覺的時候被大狗拽出來等等駭人經歷恐怕非一般的即便是去那兒旅游過的人所能夠體會。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口口聲聲說以后畢業了要去到中國最貧困的農村幫助那里最貧窮的學生——換言之,要去到國家最需要她的地方發光發熱。
可是此女子暑假期間三下鄉活動去到廣東梅州呆了不到一天就受不了了,說這兒茅房簡直臭得可以熏死重感冒到鼻塞的人,這里吃的東西讓人以為一夜之間到了白毛女的舊社會,結果第二天一清早就找了個借口說月經來了然后沖回了文明而干凈的廣州大都市。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夢想的征途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無數的挫折,有些人用行動去堅持,有些人則用口號去響應。這兩者的區別其實不言而喻,結果自然大相徑庭。
(5)
每當說到夢想,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會聯想到“頭懸梁錐刺股”,“學海無涯苦作舟”,“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等等痛苦煎熬的場景,似乎非要說明追求夢想是一件無比痛苦而且一定要熬的住苦的事兒,這恰好也是我從小到大聽到的一套說法。
可是我長大后,又聽到了另外一種說法。某個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死之前對身邊的人說,研究了一輩子的物理了,還有幾個問題,待會去到上帝那兒好好地問問他老人家。
還有個例子是發生在某屆奧運會結束后,崔永元電視采訪菲利普斯,他們一起聊了很多。老崔還是一如既往的幽默,但也不忘問些好問題,比如說這個(大概意思類似,對白為筆者設計):
菲哥,你奧運拿冠軍跟玩兒似的,除了天賦異稟之外,成功的最大秘訣是啥呢?
我理解的成功,就是一定要做自己真正發自內心愛做的事情,然后不懈去努力,相信你自己!
由此可見,追求夢想并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你恰好很痛苦的話,那只能是別人眼中或者是這個社會給你定義的夢想。
因為當你用心去做一件你愛做的事的時候,你并不覺得是一種煎熬,即便有時候你會因為短時的受挫而沮喪,但你的內心始終會堅持著,無怨無悔,就像是你初戀時候愛上的那個女孩,也像《中國合伙人》里所說的那樣:夢想就是你每次想到就覺得幸福的堅持。
(6)
最后,想補充的一點是,放在一個長期的時間段里,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種選擇:
你不幸其實有更多的人比你不幸,你飛黃其實有更多的人比你騰達,但不管是不幸還是飛黃都將終歸于你自己的選擇,可能是昨天的選擇,也可能是明天的,但一切取決于你自己。
笛卡爾有一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這意味著不間斷地思考是人存在的一大特點。當然思考了存在了卻不行動管個P用。
管用的是我們既然活著,總該有自己的活法,不管是活在成功的巔峰,或是爬在成功的路上,都是一種“很給力”的精彩——最重要的是,這種精彩無需任何人喝彩。
【九問】
如果唐三藏死在了取經路上,就不算成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