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句話,是在靈山大佛的祥符禪寺,普俊方丈說的,他說得很緩,聲音也是很淡定,但對我而言,猶如醍醐灌頂般,猶如一個響雷炸在頭頂,就此不忘。
回家查閱,原來“有佛法,就有辦法”源自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覺得,佛法的妙處就在于“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始終在想,人各有信仰,那么對此話的理解與詮釋當各有各的思想,對“佛法”的理解更是各有各的精彩。那么,我將如何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去踐行?
在我心中,我覺得“佛法”就是一種“忘我”的境界。心中既已“無我”了,還有什么不能放下的?!星云大師說,無論坐車行步,都習慣稱念佛號,路旁一畦畦田地、一棵棵樹木,也都成了念珠。“我從正念,念到無念;從妄心,念到一心;從無念而念,到念而無念;從有人有我,念到無人無我;甚至念到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為之一空,阿彌陀佛好像在我身上活了起來,極樂世界似乎就在當下”。此境地,就能深深感到,只要我們“有佛法”,就“有辦法”一心向善。工作其實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那就會患得患失,結果一事無成,而無所個人利益得失,必然就會“有辦法”。
在我心中,我覺得“佛法”就是一種“尊重”的境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十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能相敬有加。回想自己剛工作時,年少氣盛,在生產一線實習,看到基層的班組長不能做到肅然起敬,自以為自己是大學本科又是專業對口,十分不以為然;然而當有一次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我覺得我其實心中不能立即產生出應對的辦法,而那些不起眼的老工人卻能淡然處置時,不禁心生慚愧,從此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開始對事對人抱持尊重的態度,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因為有了尊重人之“佛法”,久而久之,我在基層的學習也有了“辦法”,基層員工也為此給予我很多幫助與鼓勵。
在我心中,我覺得“佛法”就是一種“禮讓”的境界。這世界上沒有離不開的人,不要總妄想著自己的成就,似乎沒你就地球不轉。我小時候農村長大,做過“插秧”的農活,當我看到星云大師在授課中提到的佛教偈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頓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禮讓,退就是進。記得我曾經在基層工作了數十年,那是一段鍛煉人的時光,也是重復性較多的時光,當我擔任管生產主管的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比我更年輕的“培養對象”,我當時執意將主管的位置辭讓給這個年輕人,我甘于做他的顧問,如是幾年過去了,他成熟了,我也順理成章地給提拔了。禮讓、謙讓成風,可以讓一個單位、一個部門正能量蔚然成風,于是,只要“有佛法”,我們自身的進階自然就會“有辦法”。
在我心中,我覺得“佛法”就是一種“勿貪”的境界。星云大師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二十一歲那年,他被派往宜興出任小學校長,住在大覺寺。有一天,擔任住持的師兄前來,稱贊他做人老實。原來是為了試探他,在房間的壇子里藏著寶物,結果發現一個也沒少。星云大師對此說:“其實,我一直遵守不予不取的戒規,從來不曾興起掀開壇蓋一探究竟的念頭,所以連里面裝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禁感嘆的是“從來不曾興起掀開壇蓋一探究竟的念頭”,試想,如果人有好奇心,揭開看了,那就是走出了第一步,看到的都是金銀寶物,一旦心里產生貪念,就難免走上不歸路。所以,有了“勿貪”的佛法,自然就有了“贏得敬重”的辦法。
在我心中,我覺得“佛法”就是一種“人品”的境界。星云大師的故事很傳神,說是三十多年前,他經常搭乘平快火車,南北兩地奔波講經,因為在佛門里慣于抬頭挺胸,目不斜視,在八個小時的車程里,他直脊端坐,默念佛號。有一回感動了一名鄰坐的軍官,竟然跟著他下車,要求皈依在三寶座下。我認為這是星云大師的人品感化了這個軍官。一個人只有人品好,才會有人愿意“肝腦涂地、致死相隨”。我們在工作中也會發現這樣的事例,有的高管如果辭職,會有很多原來的下屬跟隨而去,甚至很多人并非上級用更好的條件誘惑了他們,反而是隨之艱苦創業,犧牲了自己很大的經濟利益,所以,這就叫“有佛法,就有辦法”。
在我心中,我覺得“佛法”就是一種“謙虛”的境界。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有人當眾人贊嘆我,說我對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很“有辦法”,能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聽多了有時難免有點沾沾自喜。反觀星云大師,當有人稱贊他“星云大師將佛光山組織得有條不紊,讓佛教無遠弗屆送至全球各地,也是另一種奇跡”,他卻認為:“對于他的贊美,我愧不敢當,因為這一切都不是我個人的功勞,而是千千萬萬的佛子們在佛法的感召之下,發心努力,攜手締造的佳績。”我感覺自身實在有愧,不夠謙虛,所以也就難有更大的成就。謙虛使人進步,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
在我心中,我覺得“佛法”就是一種“通融”的境界。我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過很多的人和事,表面上看非常堅持原則、尊重規定,對于他們認為不可為的事情絲毫沒有通融的余地,扳死理,最終的結果就是搞得大家都興趣索然。而星云大師的2個貌似違背佛教戒律的小故事,真的讓我豁然開朗。其一,說的是,有一次,南亭法師與他應邀到宜蘭高中校長溫麟的家中作客,主人親自下廚包餃子殷勤款待,雖然明知里面是以韭菜、雞蛋為餡,還是隱忍不語,將一盤餃子吃完,以免唐突失禮。其二,則是有次在日本佛教會用餐,當侍者端來面時,腥羶四溢,才知道此地的面湯全都是用魚蝦熬成的,為了避免大家難堪,我們只有囫圇吞下面條了事。對此,星云大師覺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想想也是,何必事事認死理?佛法以慈悲為本,內心的清凈最為重要。應對這種明明違規的事例,也同樣是“有佛法,就有辦法”,你的心如果不總是試圖違規,內心清凈,你又怕什么呢?怕一次越規而一發不可收?那你心中主要還是沒有“佛法”。
回頭看看我們自身走過的路,先不說生活中、家庭中各類矛盾的解決,沒能做到從容,再看看我們視作事業的工作,作為管理層人員,無非就是如何把人管好?“有佛法,就有辦法。”什么是佛法?要把管理學好,自己必須具備“以眾為我”的菩薩精神,那就是換位意識,要能為人著想,能給人利益,肯幫助別人,讓每個人“皆大歡喜”,就是管理學的最高境界。最好不要用否定的態度,不要一味地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傷人心者,往往難于管理和成事,真正擅長管理的人不強迫要求,卻在“無為而治”中,讓屬下“心甘情愿”地去做好,從寬容、尊重里,得到進步成長和發揮的空間。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有佛法,就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