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4d8f573_meitu_1.jpg
每一個地區(qū)的美食,都帶著濃濃的地方特色,既反映了當?shù)氐奈锂a(chǎn)風情,又反映出當?shù)貏趧尤嗣竦闹腔邸?br>
過去,東北人家以玉米為主食,主要食用方法便是蒸玉米餅子、窩窩頭、玉米面粥了。可是那時工藝不佳,粗粗的玉米面實在是難以下咽,于是,勤勞智慧的人們就發(fā)明了煎餅、酸湯子等美食。
酸湯子,又叫湯子、馇子、擱豆子,是東北滿族傳統(tǒng)美食,制作過程極為復雜。先是把玉米加工成大碴子,去皮去臍,放到缸里用清水浸泡,每隔四五天換水一次,浸泡一個月左右,這樣泡出的湯子面才會更加柔韌順滑。
泡好后的碴子用水磨加工,用細布過濾出粗粒,將米漿再放入缸中發(fā)酵,至微有酸味即成湯子面。人們將其團成一個個面團,可以冷凍存放,隨吃隨做。
湯子又叫勤快飯,意即只有勤勞的人家才能吃上。 我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的人,所以,每年秋末都會發(fā)酵湯子面,然后給我們做湯子。
湯子又叫作揖飯。過去,東北人家灶臺上都貼著灶神,攥湯子的動作就好像在向灶神作揖一樣。大鍋里的水翻滾著,母親手指戴著湯子套,兩手交握,向鍋中擠湯條。這是最需要技巧的,力氣輕了、速度慢了,都只能得到短短的一小段。母親的動作如行云流水,那一條淺黃色的湯條在鍋中能繞好幾圈,直到手中的面用完方結(jié)束,我總是在旁邊看的如醉如癡。多年過去,那湯子的味道卻從未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淡去。
今天,同事楊大姐要為我們做湯子吃,我們一下子留下了十幾個人,可見湯子對大家的誘惑力有多大。
DSC02703.JPG
找一家熟識的有鐵鍋的農(nóng)家菜館。冰凍的湯子面三團,是農(nóng)村親戚送的。解凍后加點水活均勻。
DSC02705.JPG
將湯子面拍成餅狀。
DSC02706.JPG
將面餅放入鍋中沸騰的水中,煮至六成熟撈出。這個環(huán)節(jié)很重要,過輕或過重都會影響湯子的口感。
DSC02712.JPG
再次將面餅活均勻。這時顏色已經(jīng)比較漂亮了。
DSC02716.JPG
選擇合適的湯子套。過去只有鐵質(zhì)的單孔湯子套,由于難度較大,現(xiàn)在人會用的不多。如今演變出塑料雙孔、鐵質(zhì)多孔。大多數(shù)人會選用鐵質(zhì)六孔的,使用方便,速度快。
11624d8f573_meitu_2.jpg
重頭戲開始了!楊大姐壓面的時候那也是駕輕就熟,瀟灑自如!
DSC02752.JPG
來張楊大姐的特寫!
DSC02738.JPG
待到湯條全部浮上水面,顏色也由淡黃變?yōu)榻瘘S,便可以出鍋了。
DSC02732.JPG
湯子最簡單的吃法就是原湯配上雞蛋醬和老虎菜,原滋原味。
DSC02750_meitu_3.jpg
簡單的才是最美的。
DSC027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