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次不一樣的話題繼續說完,這是那天換臺又看到阿甘的感悟。
阿甘的不一樣和珍妮的不一樣
珍妮的不一樣:珍妮是阿甘心中唯一的女主角,他甚至給自己二十多條船都起名叫珍妮。但珍妮卻跟別的女主角不太一樣,她似乎總是不太如意,總在尋找新的伴侶,換新的城市生活,換新的技能。遇到卻總是阿甘看起來不太如意的人,為此他還對他們拳腳相加。似乎珍妮總在同樣境遇里不斷重復一樣的生活。多年后當她回到自己的家,對著已經破敗的老房子扔石頭,她能做的似乎只是發泄下她多年來沒有變化的情緒。
阿甘的不一樣:阿甘似乎總是一樣的態度對待不同的事,無論跑步,橄欖球,乒乓球,還是捕蝦,甚至割草。但我覺得他真正體驗了不一樣的生活。
類似情況,我還聽說過兩次
大衛鮑森講到圣經中的士師記和路得記,他說這兩卷書是個強烈的對比,士師記里人們的生活是螺旋式下降的,而路得作為一個喪偶的外鄉女人,卻在外在螺旋式下降的生活中直線上升。(曾經寫過一篇路德的故事)
盧云神父講神所愛的人,他說我們總要通過,“我能做什么,我擁有什么,別人對我評價如何,”來認定自己。當我可以做的事情多又好,我擁有的多,別人對我評價高的時候,我就在人生的高點,反之,我就到了人生的低點。其中配了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圖。
本人親自手繪,湊乎看,主要看氣質。
波浪起伏和直線穿過,他說如果我們這樣高低起伏的度過我們的一生,那么在我們生命的末了,當我們死了,我們就是死了。而主耶穌的生命并不是如此,他是像那條直線一樣,死亡并沒有成為他的阻礙,反而他穿越死亡,直到永生。他說想要像主耶穌一樣過直線的生命,穿越死亡,就要像主耶穌知道我是誰,我要往哪里去。
對這段描述感興趣的請自行百度盧云神父神所愛的人,雖然畫質不清晰,但內容絕對很深刻。
寫到這的時候,我想起周日追《向往的生活》這一期黃磊不知是不是因為到了秋天,頗有感觸。他對大華說我一直這么努力,是為了我自己,如果我做的事情可以影響別人,幫助別人,我做的就有價值,這可以抵消我對于死亡的恐懼。看到這的時候,我很驚訝,我想黃磊可以算是大眾心中的人生贏家了,但是他竟然還有這樣的內心獨白。
我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剛看郭敬明的時候,印象最深是他的自我介紹。他說我從不說我叫郭敬明,而是說我是郭敬明。具體他的理由我記不得了,只在當時覺得他很不一樣,之后很多年,我也堅持這樣介紹我自己,我是郭曉杰。覺得好像這樣說,自己酷酷的。
直到去年我開始參加心理沙龍,每次沙龍開始,宣宣老師都邀請我們介紹自己,你是誰,以及你是個什么樣的人。
起初我用“我是曉潔,我是個敏感,細膩,喜歡照顧別人的人”來表達自己。后面的沙龍中,我慢慢刪掉了“喜歡照顧別人”“細膩”直到最后也刪掉了“敏感”,這些形容詞。我說我是一個女人。
我也開始思考為什么要說我是曉潔呢?這只不過是個名字,是個代號,沒有任何意義,我就是我自己啊,我媽媽給我起名字叫曉潔而已,而且現在我常用的潔字,也不是媽媽當初給我選的杰字了。曾經這個杰字讓我覺得要很優秀,才配用它,所以很多時候我為了不辜負這個字表達的意義在努力。
我就是我自己啊,不用言語就可以表達。我是一個人,不是“什么樣的”,只是我有很多樣,可不管哪一樣,每一樣都是我。我和其他人一樣,有他們的共性,也有我的特性(也是所謂的我是獨一無二的)。
經過最近的讀書和思考,我現在的認為,不是改變,每一點不一樣只是一個點或者一個面,我們可以豐富點也增加面,但那只是一個角度的自己。
更需要的是成長,讓自己眼界更寬廣,不斷看清自我。有清晰的邊界,(要和不要),知道自己想到哪里去,要做什么,(目標和方向)。
成長之后,比原來容量更大,步伐更穩。
摘抄老魚的讀書筆記作為結尾
“懦夫從不啟程,弱者死于路中,只有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