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表達的時候,心中有一幅很熟悉的畫面,本會以為別人一定會懂,但是往往不是,對方想到的是另一種圖像。
早晨跟老公吵架的案例正好符合這一理論。
背景信息:
1、上周末我媽媽組織了一場小兒推拿課程的培訓,我當助理,主要負責拍照片,發到群里進行宣傳。
2、我和我老公都不會推拿。
3、昨天小孩子咳嗽發燒,今天早晨燒還沒有退。
吵架情景:今天早晨老公說讓我把培訓的圖片發給他。
我的理解:他要的是我拍的講師與學員互動的圖片。我問他:“你要這些圖片做什么?”他說:“我媽讓我學小兒推拿。”我更疑惑了,學小兒推拿需要的是穴位圖和手法圖,要這些圖片做什么啊?老公有點不耐煩了:“讓你發,你就發,怎么這么啰嗦。“我說:“我現在急著準備上班,要不你拿我手機自己弄吧。這么多圖片,你拿這些圖片干什么?”他有點不太高興:”讓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問那么多干什么?“我把我拍的課堂互動的圖片讓他看,問他要的是不是這個,他大怒:”我要的是培訓的圖片,你怎么聽不懂啊?“后來才明白,原來,他要的是老師講課用的PPT,想照著PPT里的圖片給孩子做推拿,幫助孩子退燒。
同樣說的是“圖片”,但是我和我老公升起的卻不是同一個畫面,他以為我懂,但是我卻理解的是另一幅畫面。
如果他這么說:
你把上周韓老師培訓用的PPT發給我。兒子發燒了,我想照著老師講的穴位圖和手法圖給他做推拿,幫助他退燒。
你把你想要的東西和目的交代清楚,我立刻就知道該怎么做了,說不定我還能提供一些你想不到的幫助呢。
你上來直接就向我要圖片,我既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圖片,也不知道你想要這些圖片干什么,導致我提供的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那里著急,說我木頭腦袋,聽不懂別人的話,我這感覺很委屈。
在職場溝通中,我發現很多情況下發出信息者為了省事,或者為了節約時間,往往簡單地直接說:我要什么什么,你給我準備好,沒有下文了,而且要的東西并沒有給夠足夠的定語修飾,信息接受者靠猜。猜得對,你這件事就是辦對了;猜不對,結果落下一個理解力差,辦事不利的罵名。
所以,在我們表達的時候,要有意識得降低對方的理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