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在當今世界,已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沒有了電,很難想象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我的老家在南部山區,小時侯,只在哥哥姐姐的課本里聽見過 “電燈電話,樓上樓下。”但這些是什么東西呢,在童年的印象中是很神奇的。有些人說他們小時侯很向往云云,說真的,我沒想過,因為我實在找不到供想象可以依附的東西,就算我想破頭也想不出那些是什么。
那會家里,唯一能和電沾上邊的就是父親聽小說連播的一臺小小的收音機,這也是我們家唯一的家電了。收音機放兩節二號電池就可以響了。怎么有電就能響呢?真的很好奇,于是趁大人不在家時偷偷地把收音機拆開看里面有沒有人,拆開后,發現沒人,就有一些線還有一些不知是什么東西的東西,在裝的時候還多出了幾個零件。后來父親在聽書時發現機子不響了,我那個心呀—狂跳,生怕父親問起,我只記得,父親不知聽誰說的噴些酒在太陽底下曬曬,機子就響了。結果噴了曬,曬了噴,機子還是不響。能響嗎,那些多出來的東西我還收藏著呢,后來,不知是我把東西還回去了還是怎么了,機子再響沒響也想不起了。但對于收音機為什么能說話我可是疑惑了好長一段時間。
這就是童年對電的朦朧意識,電,很神奇。我家是一九八九年通的電,我記得是九月份,晚上當燈泡亮了的時候,很刺眼,似乎家也變樣了,好像不是自己的家了,怎么一下子變得這么寬敞呢?出來走路也小心翼翼了,以前用煤油燈時,在院子里能蹦多高就蹦多高,熟悉的閉著眼睛都能數清院子里有幾個坑,這會倒好,竟有些膽小了。白晃晃的都不知道是白天還是夜晚了。不過,特別興奮。
以前沒通電時我們燒水做飯都用柴火用風匣拉著燒,后來通電了,做飯就用鼓風機了,這算是我家真正意義上的電器了,剛通電時還聽過幾個比較有趣的事:
其一:有一個抽旱煙的老人,農村的老人都用煙鍋抽旱煙,以前點煙時都在煤油燈上點,既方便還可以省根火柴,有電了,就是燈泡,老人晚上想抽煙,就挨到燈泡上去點,點了半天也沒著,老人一看,那紅紅的火不是在中間嗎,就一煙鍋把燈炮給敲破了,結果煙也沒抽成,燈泡也破了,老人不知就里地睡了。我想他可能跟我一樣疑惑了好長時間吧?
其二:有一男主人,家里燈泡壞了,換時必須把閘斷掉,這是每個村子的電工交代的,這點記得很清楚。他剛換好燈泡,還沒有完全離開,手還在燈泡上,就讓兒子把閘合上。結果,被電倒在地。幸好沒事,爬起來說:“這個東西咋跑得這么快呢?我想從院子里到屋里怎么也要走一段時間呢,咋一合上就到了呢?”
其三:有個老爺爺燈泡亮著,晚上睡覺時,怎么吹也吹不滅,這咋辦呢?掛在椽子上,不會著火吧,嚇得老爺爺一夜沒睡踏實,第二天兒子說拉一下電繩就滅了。估計老爺爺的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吧!
其四:通電了,兒子孝順父親,給父親買了一個燉茶的電爐子,想喝通電就行,不用煙熏火燎得燒爐子了。結果茶溢出來,電遇到水瞬間漏電了,老爺爺抓起茶壺丟不開手了,在地上“跳起了舞”,老伴烙的喝茶饃饃端進屋,看到老頭滿地“跳舞”,老奶奶差點笑過去了,還說:“老了,老了還跳起舞來了,不就電爐子喝個茶,至于高興成這樣么?”老爺爺好不容易甩開了手,說:“我差點沒電死了,把你快笑死了。不知道幫我?”老奶奶說:“我咋知道?!毙液脹]事。
電,不是火但可以當火用,是什么,摸不著也看不到,但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那時侯,電費都是由每個村子指定一個人收,兩三家用一個電表,電桿都是木頭桿子,有些還好是通底一根,有些兩根接在一起,這種就比較危險了,特別是刮風下雨,很容易出現電桿倒或斷的情況,記得,我家的電桿是父親用一根長了好幾年的榆樹做的,很結實,也便于攀爬。
后來,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收費的人抄表時要收“上桿費”了,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反正我村是有。這下好了,剛開始五毛,這“上桿費”,說白了就是收費人的額外收入,每月收費人家的電費是不用自己掏的都是公攤的,這也算是對人家勞動的報酬。 這一收“上桿費”村里人都不情愿了,后來的局面是家家有份,輪流著抄表,一家一個月,我家由于父親年老,哥哥公干,再是一幫丫頭,從沒輪到過。后來聽說漲到一元了,這樣的好事與我們家是無緣的。那時侯沒有電視沒有錄音機,但我家掏的電費錢并不少。
當時用的電線是花線,電壓忽高忽低,用電量稍一大電線就起火了,特別是除夕夜,沒電是常有的事。
直到2000年,國家實行電網整頓,每村的線路都重新進行了改造,電線桿全部換成水泥桿,由專人抄表,最后電場出具統一的電費單子,既明了又安全。
前幾天白天給母親打電話,竟然沒打通,晚上打時,母親告知,莊子里又在整頓線路,說是要改成磁卡電表了。就不用到電廠繳費了,預存多少電費由自己定,多好??!父母親都老了去趟鎮上也不容易,這下好了,讓我們這些出門在外子女放心了不少。
線路改造好了,趕上家電下鄉的政策,幾乎每家都有電視、電話、洗衣機、電冰箱、電磁爐,家用電器是琳瑯滿目。根本不用愁電電線會起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不用擔心會沒電。
“上桿費”連同那些木電桿已經成為歷史了,現在,我們用的是手機和電腦,家里該有的電器一應俱全,“電燈電話”當初連想象都找不到載體的東西,如今已是生活的必需品了。
從我們村通電到現在二十幾年了,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