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姐家的孩子今年6歲,去表哥家玩,搶了表哥家孩子的小熊貓布偶,在客廳亂踢。小姑娘不肯,和他爭執還被他打了一拳。我說:你怎么可以搶小妹妹的玩具呢?他二話沒說就把身邊的凳子甩給我,不由分說地鬧起來,邊哭邊鬧邊大喊:“不和你好了,你個壞人!”他在他自己家也這樣,一旦表姐罵他,他就又哭又鬧亂砸東西,表姐沒辦法只好每次都包容他。我跟表姐夫說,這樣不行,孩子不能養成這樣子的習慣,這樣子太沒教養了。他說:“小孩子就鬧鬧而已,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哪能就憑這些事情就斷定我孩子以后沒教養呢。”
有些孩子的確比較難教,是天性的桀驁,可如果家長能適當引導和限制他的行為,那他又何妨不會收斂。只是更多的家長一直以愛孩子的名義,縱容他的胡作非為,老是拿孩子小不懂事為借口,而不舍得對孩子進行管教,助長孩子做出更多沒教養的行為。
周末,我帶著小波仔去家附近的書屋看書。一般地周一到周五,去的人比較少,到了周末,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去學習。
書屋很靜,很多讀者都享受著這少有的靜謐時光。這時來了一對母子,一進來,孩子就把書包重重地往書桌上一放,還把椅子在地上拖來拖去,更可恨的是孩子還把書翻得噼里啪啦響,制造了很大的噪音,嚴重影響到了其他人的閱讀。母親看在眼里,卻沒有去制止孩子行為的意思。過了一會,書屋管理員走過來,提示他們母子要注意安靜。誰知,那個母親一下子咆哮開來:“看個書有什么了不起,還要求那么多,我們根本不稀罕。”于是帶著他兒子摔門而出,根本沒有因自己和孩子的行為而內疚羞愧。
母親明知道書屋不應該制造如此多噪音,卻一直選擇忽視孩子的行為,甚至還振振有詞地責備他人,更是助長了孩子的無所畏懼。通常地,孩子都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往往把父母當成自己的模仿對象。很多時候,孩子的沒教養,只是父母的一個縮影而已。
2
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的不懂事,愛淘氣是小事,不需要升級到沒教養這么惡俗的評價。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天資聰慧不用教化總有一天也會非常好。可是我們真的能指望他在十來歲二十來歲能忽然明白:要幫爸爸媽媽分擔,要懂得幫助他人,要懂得謙讓寬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我更愿意相信,除非發生家庭或人生的巨變,三歲定八十,幼教對人的一生有決定性作用。
一個沒有教養,自私自我的人,誰能保證長大以后一定會變得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均衡他人的利益,對愛自己的人抱有感恩之心呢?從“天才兒童說父母不配擁有他那么好的兒子”、“留日大學生機場刺母”到最近上海的“殺妻藏尸冰柜案”,我們都無可否認以溺愛縱容方式為主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以及社會的危害有多大。
3
那么如何摒棄孩子的自私,讓孩子能為別人著想,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呢?具體實施也不難: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有教養的人,家長必須從細節著手。
如親朋好友一起吃飯,在餐桌旁,孩子老是一個勁兒地往自己碗里夾很多菜,但又吃不完,或者孩子只挑自己喜歡的吃,任意轉動桌子,把好吃的轉到自己面前,我們不可以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而把這些行為看做正常自然的事情。因為別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會覺得孩子的父母不會管教,導致孩子沒禮貌沒教養。孩子會因此遭到譏諷和排斥,成為別人的飯后談資。
作為家長其實可以試著從細節改變孩子的這種習慣。可以試著給老人夾菜或者讓孩子給自己夾菜,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不要只顧自己吃。讓孩子明白飯桌上的禮儀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踏入社會后,飯局更是必不可少的社交方式,如果在飯局上表現得毫無教養,那么許多人都會避而遠之。
此外,在公共場合,孩子大聲喧嘩,家長平時要多留意,及時制止,以免打擾他人。因為當一個人經常擾亂正常的圈子秩序時,他就會變成一個不受大家歡迎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重視細節,家長還應該從自己做起,為孩子樹立榜樣。
就像上文書屋的母親,在管理員提出安靜的提示的時候,卻反而強詞奪理,發生爭執,不顧孩子在場,滿口臟話。
有時候,家長帶孩子外出,遇到紅綠燈時,會無視交通。直接帶著孩子橫穿馬路,不顧危險,不顧旁人的目光,只為了一時的方便。
有的家長與人缺乏素質和教養的舉動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所以,家長要不斷去改變,提升自我素養,才能為孩子做出好榜樣。”
4
我們總認為孩子還小,卻不知道世界其實等不及他長大。教養是個大范圍,可是可以從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培養。教養就是細節,來自于一餐一飯,來自于一言一行。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即使很平凡,可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很多的贊美很尊重。而一個沒教養的人,無論物質多么富足,如果自私自利不顧及他人,也必定讓人憎恨厭惡。
教養實質是細節,一個有教養的人,也注定走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