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銀川爸媽家。老媽一個人在家做飯,估計老爸打麻將去了,一問,果然是。
老爸今年72歲了,只要一提起麻將,他就精神十足。每天中午吃過飯,他準時去麻將館玩;從麻將館回家,就在電腦上玩;如果電腦被其他人占住,他就在手機上玩......早晨出去散步鍛煉,稍有停歇的機會,就掏出手機“啪啪啪”地打起來,這個癡迷勁,讓我又氣又好笑。
老爸好打麻將,我們都習慣了。每次我回去,倆弟弟和弟媳們都過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過飯,碗盤還沒有從飯桌上撤下去,老爸就急急地問:活動嗎?這個活動就是:打麻將。為了讓大家積極主動地“活動”起來,老爸接著會說:“來,你們活動,讓你媽媽陪你們,我去洗鍋。”有時候我本來不想“活動”,可是老爸說過后,就覺得不“活動”有點不夠意思,為此,我曾仔細研究過老爸說的這幾句話。先是問“活動嗎?”好像是征求我們的意見,意思是活動不活動你們說了算;可是緊接著他就用了肯定的陳述句,“來,你們活動”。當然,也許我們會拒絕,老爸緊接著說“讓你媽媽陪你們”,你們敬愛的母親大人來--陪—你們,你們不玩?作為兒女是無法拒絕的;最后是“我洗鍋”。這個姿態就特別高,看,我作為老爸,為了讓你們高興地玩,我進廚房--洗-鍋--了,你們不玩?怎么好意思?通常的結局是:我去洗鍋,老爸樂呵呵地去拿麻將、泡茶,坐在麻將桌前“活動”起來。簡單的幾句話,充分體現出他老人家那些年的縣委書記、組織部長沒有白當,說話充滿了藝術性,我是暗自嗟嘆!
一家人坐在一起打麻將非常有意思。老媽盯不住牌,時間長了不和,嘴里總是嘟嘟囔囔,抱怨著牌上的不好、手氣不好什么的,老爸總是耐心地、輕言細語地勸她。有時,第三家的牌都打了出去,老媽才發現沒有碰下家的牌,老爸就會說:“好,都別動,讓你媽媽先碰。”并命令第三家把打出去的牌撿回來。面對如此的“寵妻狂魔”,第三家無論是誰,都會“滿腹怨氣”地撿回牌,一邊讓老媽碰牌,一邊和老爸“理論”,因此,我們家打麻將總是打得“吵吵鬧鬧、雞飛狗跳”。弟弟輸了“耍賴”不掏錢,弟媳“埋怨”老媽不盯牌,老爸“安撫”完這個又掉頭“勸慰”那個,外面人聽見,還以為真的吵架呢。
老爸麻將打得好。每次出去玩,回家一進門,就眉開眼笑地匯報戰果:我今天贏了7塊錢、或是我今天贏了40塊,那表情那模樣,好像中了大獎一樣,讓你也不由得想笑。如果哪天贏了100多(因為打兩塊錢的小麻將),他就非常得意,站在客廳中間,手足舞蹈地講述麻將場上他的技術、他的判斷、對方輸錢的表情、神態......我就想,老爸在單位做報告的時候,是不是也這個樣呢?那該多有趣啊。想著,我不由笑出聲來。老爸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以為我為他做了大贏家高興,慷慨地說 “走,你想吃啥?老爸請客。”
其實,我常常懷疑老爸贏錢是謊報軍情。因為老媽對他到外面打麻將一直持反對意見,如果他輸得多,豈不給了老媽阻止他出去的理由?有一次,我去小區門口老爸常去的麻將館找他,老板說:“你爸不在。他來也沒人跟他玩。他麻將打得太好了。”看樣子老爸沒有說謊,在麻將場上他是常勝將軍。
回家來笑著講給老媽聽,覺得給老媽提供了一個阻止父親出去打麻將的理由:都沒人愿意跟你玩,你還玩什么?誰想老媽卻惱了:“這些人太不象話了,打不過就孤立你爸。以前你爸經常在小區門口下象棋,每次就他一個人,對面圍了好多人,七嘴八舌地圍攻他一個,好討厭!”有人不跟老爸玩,他不就可以回家來?老媽應該高興才好,她倒維護起老爸來。常說年輕人的想法搞不懂,現在,老年人的想法也搞不懂了。
這天老爸回來,依然笑嘻嘻的。我問他:“老爸,今天贏了多少?”老爸答:“今天我這個常勝將軍吃了敗仗,輸了三十多。”“那你還這么樂呵,我以為贏錢了呢。”老爸笑了笑,說“打麻將的樂趣在于打牌的過程,而不在輸贏,所以說,無論怎樣我都是高興的。”他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其實生活就和打麻將一樣,有輸有贏,有苦有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笑對人生,過好每一天!”
真看不出,打個麻將,老爸還能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我是真的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