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過了自己20歲的生日。出門在外,沒有和家人在一起,也沒有找朋友一起出去嗨,只是一個人照常吃食堂,規規矩矩的去上課,一個人靜悄悄的過完了一天。收到的祝福是滿滿的,可是我感覺心是空泛的,沒有一絲的波瀾和歡喜。就好像,我失敗了,對手呢,卻不知道是誰。只是悄悄地把我滿滿的激情奪走了,剩下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四處游蕩。
正如今天和室友談論道:大學生活已經奪走了我對勝利的渴望,只剩下一個只會為瑣事煩惱的平庸者。曾經那個奔走的身影和現在躺在床上的軀殼,已然不是一個靈魂的附庸了。
夜色還濃,月亮也高掛,校園還是寂靜無聲。少年翻了個身,他已經習慣了在5:30醒來。他靜靜地洗漱,走出寢室,然后圍著操場跑上兩圈。清晨的涼風很是舒適,少年也很享受那份蓬勃的孤獨。那種獨自流汗的自豪感,能讓他精神,微笑一天。
“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老師鏗鏘的語氣強調著知識點的重要性,少年聚精會神的眼光證明著他已經把結論牢記于心。他認真對待每一堂課,每一份作業,每一次考試,他沒有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而是把它當成一種責任,因為他是個學生。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他都是佼佼者,他把汗水灑在操場,灑在書中,每一次的結果,他都是微笑的。
終于,紅色的通知書在7月寄到了家中。少年的角色從中學生變成了大學生。
身邊的親人朋友都告訴他:大學,不要成了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學生會,社團,班級活動都要積極參加,積累人脈,廣交朋友,為出社會做準備。
少年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當然相信親人的話語,所以他也照做了。一進大學,他就加了兩個學生會,兩個社團,成為了班干部。于是接下來的一學期,他都忙于各種繁瑣的事務,累的心力交瘁。可是,陪伴了他那么多年的學習呢?他好像忘了。
每次忙到深夜想起學習時,他都安慰自己,都到了大學了,就把學習放一放吧,到期末突擊。于是,在一個一個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安慰中,他漸漸在矛盾中找到了平衡。以至于后來,他辭掉了學生會,退掉了社團,也放下了曾經的學習。
大學課程一學期就十幾門,每次父母對他說,好好學習,成績好以后才好找工作,他都不耐煩的回答:你們不懂。每一門課,他都敷衍,上課坐最后面,作業靠抄襲,考試靠突擊。結果,每門課程成績都一般般。
他體驗過了忙得心力交瘁的感覺,所以開始害怕忙碌。他漸漸沉迷于緩慢悠閑的生活。早上睡到自然醒,沒課的話直接起床去吃午飯,下午回來一有時間就看電視,晚上再出去和同學大吃一頓……
他曾經也是個上進的孩子呢,也努力想讓自己變好。他考四六級,他買了很多書籍來讀,他試著做兼職賺錢,他也想交很多朋友,可是,少了那份驕傲的優越感,做什么,好像都不是很成功。
曾經無數個深夜,他都幻想著自己充實的大學生活和優秀的素養在外,他把一切都想的妥妥當當,就只等著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走。可是在憧憬的現實中,他還是躲不過大多數人的命運,他還是把自己活成了他最討厭的樣子。那個佝僂的身影,曾經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卻也是他現在最真實的存在。
所以在二十歲的時候,他覺得一切都是空白的。但到底,他敗給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