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讀書嗎?
很多人會第一時間說:當然會啦!讀書有什么難的,不就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后一頁,勾勾畫畫做點筆記啥的么,so easy~
但是這樣真的算是讀書嗎?
算,但只是閱讀方法的一種而已。
其實還有更多的閱讀方法,面對各種紛繁復雜、林林總總的書籍,讓你能夠游刃有余。
想要掌握各種不同的閱讀技巧,那就隨“如果讀”去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精華內容。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讀者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來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閱讀分為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
2、檢視閱讀;
3、分析閱讀;
4、主題閱讀。
分別解釋下這四個層次:
首先,基礎閱讀是最為簡單的,簡單的說,就是認識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說什么。這基本上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相信每一個讀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已經掌握。
第二層次的檢視閱讀,其特點在于強調時間。就是“用最少的時間了解這本書在說什么。”區別于“基礎閱讀”,你還得了解一本書的“結構”,“包含的部分”以及“分類”。
檢視閱讀有兩種:
(1)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1、先看序和書名頁 2、研究目錄頁 3、檢閱索引);
(2)從頭到尾讀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通過檢視閱讀,你要回答以下問題:
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整本書在談的是什么?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我們在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讀的時候就要用到檢視閱讀,大致了解書的內容和框架,如果檢視閱讀下來你已覺得收獲頗豐,那么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花精力好好去讀一讀;反之,這本書就放下了,時間這么珍貴,哪有時間浪費在渣渣的書上。
第三層次的分析閱讀就是在我們閱讀一本值得讀的好書的時候了。
通過三個階段把這本書啃透: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主題);
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支持論點);
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論點正確性)。
在這三個階段的過程中,作者提出了11大規則,讓你能夠從脈絡上徹底理清這本書的內容。
PS:具體11大規則較長,故不在這里贅述,欲了解的讀者關注微信號“如果讀”,回復“如何閱讀一本書”獲得全書思維導圖版筆記精華。
第四層次叫做主題閱讀。怎么來理解呢?就是說,對于一個特定問題,尋找大量的證據去分析它,因此主題閱讀涉及的書目通常不止一本。
舉個例子:
比如你想研究“愛”,你會發現,人類的幾乎沒有不被稱作是愛的行為,只是稱呼方式不同而已,再繼續延伸,宇宙的萬事萬物幾乎都是關于愛,有些教材甚至認為天體的運轉是受到愛的啟發。因此,可能你會把主題改為人類的愛,但是在你讀了幾本書之后,發現這個主題還是很龐大,于是你又改為人類的愛情,然而人類的愛情也有很多,于是你又再次修改了你的主題。可以看到,我們在做主題閱讀時,會隨著我們閱讀的深入而更換或者細化主題,因此很有可能,你要在閱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能真正確認你要研究的是什么。
看著覺得像什么?
沒錯,大家應該都寫過論文。寫論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主題閱讀的過程。在你搜集的文獻中,其實并不是所有文獻的所有內容對你來說都有價值,而是那些文獻的其中某一部分跟你主題相關的內容。
而檢視閱讀對于主題閱讀有著重要作用。我們收集好書目之后,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目的在于讓你對主題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另外,它能讓你知道如何合理地分配閱讀的時間和精力,知道哪些書不必讀,哪些書可略讀,哪些書要細讀,這一點相當重要。
另外,針對不同的讀物也有不同的閱讀技巧。譬如:文摘、實用類書籍、想象文學、經典名著、戲劇、抒情詩、歷史書和傳記。
比如想象文學,如《三體》,一部偉大的科幻小說,一場宏大的星際戰爭。我也聽說有朋友說《三體》讀不進去,因為太脫離現實,光怪陸離,匪夷所思。你只要不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簡單地說,我們在閱讀時,要盡量去感受想象文學帶給我們的感性經驗,弱化理性分析,《三體》簡直是一本棒得不能再棒的科幻巨著,想象力之驚奇讓人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