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馬謙宏
【派別】玉印派
【導師】王玉印
【分舵】圖龍寶刀
【舵主】焦典
用導圖列提綱真是個好方法,我先是打腹稿,以為想的比較周到了,一畫導圖,又進一步打開了思路。當然,最后寫作,又和這個導圖有差異。
這次寫作思路運用了楊老師的兩個思路綜合,起 ?承 ? 分 ? 轉 ? 合。此致感謝!
以下是我寫的文章,請大家指正。
好雕工,好教育
故事是這樣的,同一塊木頭,一塊只挨了一刀,成了被人踏在腳下的木板,一塊則被“千刀萬剮”,刻成了受人膜拜的佛。
這個故事對于家庭教育十分有啟發意義,告訴我們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不過,施行挫折教育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態度和方法問題,否則會物極必反,南轅北轍。這里,就借著這個雕刻佛像的問題來談一談:
首先,刻鏤的功夫,是個細致活兒,每一刀下去都必須慎之又慎,精雕細刻,一點一點刻出形狀、劃出紋路。雕刻是用小刻刀,不能用斧頭,一斧頭下去,可能直接就成木板了,再多的“千刀萬剮”也無濟于事了。
鄭博的母親秦某教3歲的兒子認數字“1、2、3、4、5”,但兒子讀了一遍后,就無論如何不再開口。性急的秦某打了兒子兩個耳光,又操起一根木棍,痛打兒子。父親回來后繼續操起木棍朝兒子的腦袋打擊,孩子最終一命烏呼。
這算是個極端的例子吧,但即便故事中的孩子能保下命來,他可能也一生不再喜歡數學,甚至不再喜歡學習了。不是有個實驗嗎?將一只跳蚤放進一只沒有蓋的杯子內,跳蚤輕而易舉地跳出了杯子。接著,心理學家用一塊玻璃,蓋住杯子口,跳蚤每次往上跳時,都因撞到玻璃蓋而跳不出去。后來,把玻璃蓋拿掉,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過度的挫折教育的悲劇性正在于此。
然后,雕刻必須講求方法。
一、要因物象形,像個佛,就雕個佛,如果像顆白菜呢,就雕顆白菜——雕得好,一樣得到重用和欣賞。所謂因物象形的教育,就是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進行培養。不考慮遺傳天賦,錯誤的引導孩子的發展,只能讓孩子遠離成功。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二、真正的雕刻高手不是雕刻外形,而是刻其精神。教育也是一樣,教能力比教知識重要,培養靈性又比培養能力重要,塑造品德又比塑造靈性重要。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兩千年前已經道出了“學禮”高于“學文”。
最后,忽然想說點題外話,因為任何雞湯故事都有漏洞。我想這個故事最大的漏洞是:試圖把人比喻為木頭,但是人不是木頭,人是一棵樹。所以為人父母做一個好雕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好園丁,從根系把愛的雨露澆灌給成長中的生命,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長成經得住雕刻的好木頭。最近發生了一起起學生跳樓案件,大家幾乎一致認為是孩子禁不了挫折,禁不了老師一兩句冷嘲熱諷,我到特別想說,這些孩子可能是因為缺失了愛的滋養,成了禁不住任何一刀的沒長好的木頭。
好雕工,多給愛,這才是好教育。但是如果真的是成了一塊已經沒法雕刻的木頭了,怎么辦?何妨逍遙游也,莊子曰,無用之用才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