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孕婦學校講課,舉了孩子打破碗后家長如何應對的問題,但是沒有展開講,后來有很多媽媽問,我用文字總結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處理具體問題前,先介紹一個概念,就是投射。投射是指我們看到的發生在外在世界的一切事情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看到的美好的事情,是因為我們內心有美好的部分存在,同樣的,我們看到的不太美好的事情也是由于我們內心有這不太美好的部分存在。這個觀念接受起來或許不是特別容易,或者有時候容易,有時候不容易,有些事容易,有些事不容易。
我們在外在世界看到的不太好的事情,容易生出一些建議,或者是產生一些對事情對錯、好壞、應該和不應該的判斷,甚至會去幫助他人。可是常常又發現自己的好心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這是為什么呢?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好心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還被人指責時,我們的委屈可想而知,可是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大家也和我一樣,有這些困惑得話,不妨去試著去用投射的原理去重新看待發生在周遭的事物。熟悉了這個概念后,我們再去解決孩子打破碗的問題,當這件事發生時,自己是如何做的,自己是如何感受的最重要,而不是孩子。這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孩子打破碗只是一個客觀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卻在不同的人的大腦里經過了不同的信息濾過,有些家長會說,沒事,別扎著手就好,有的會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小心,學習過心理學,看過很多書,聽過很多課的家長的做法或許更高一級,摸著孩子的頭說,嚇壞了吧,寶貝?沒事!媽媽抱抱!還把這樣做稱之為共情或者處理問題之前先處理情緒。這些看似不同的語言和方法,如果沒有愛在里面,孩子都是無法感受到的,母親與孩子就像兩個孤島,彼此渴望靠近,卻總感覺有什么東西阻隔在彼此之間。我們所謂的成長,教育其實都是要化解這個阻隔,而不是真正要給予什么東西,或者付出什么,更不需要犧牲自己讓一切變的好起來。當化解了這層迷霧,面紗,或許我們再看著這個小孩子打破碗這件事,不同的家長一定還是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是這些做法的基調不一樣了,可能會在愛意里嗔怪她幾句,也可能是指出她的不足,告訴她下次如何做,還可能是什么話都沒有說,抱抱孩子,把她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自己靜靜的把打碎的碗收拾好,等等,不一而同。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家長的應對一定不是簡單化一的,對于同一個孩子他在不同地點,第一次和第二次處理方法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教育孩子難就難在這個尺度上,如果我們盯著什么最好,什么最對,就一定是會走彎路的,到頭來會發現到自己孩子這里不好用,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對于事件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如何教育孩子,而我們對于事件的看法不是事件自身決定的,而是我們決定的,是我們對事件投射了自己的看法與感受,甚至激發了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愿意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就等于把力量從外收回內在,愿意去探索自己的內在,去重新審視自己的觀念,信念,想法,這會引發我們一些過去的記憶,以及一些情緒,這就是造成我們身體一些部位擁堵和不適的元兇,這些都是我們產生的能量,但是收到想法和信念的束縛后就會傷害我們的身體,對外在的社會中的關系也會有影響。要把這些擁堵在身體里的能量釋放出來,就要先把自己從一些限制性信念中脫離出來,獲得自由。自由,愛,幸福是一回事,只有活出自由,愛與幸福,孩子自然會在愛滋養中健康快樂的成長,有了愛,別說打破一個碗,就是再大的事也會有信心面對,與讓孩子感受到愛相比,誰還會在意打破碗這件事呢!作為家長我們只負責愛就好,孩子如何去面對自己打破碗的事情,那是他的事情,他會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心去感受,用他的行為去模仿。但是一個在愛的氛圍長大的孩子,請相信他內心一定是豐盛的,是有高度的安全感的,是腳踏實地又不脫離實際的,這不正是我們要的嗎?所以孩子打破碗是一個偽問題,如果我們感到彷徨,感到不知如何回應孩子更好,那這就是一個引導我們去探索自己,關愛自己的機會,也是教會我們去愛孩子,愛工作,愛家庭,愛社會,愛地球,把我們的生命的大愛活出來的機會。看似這是一個沒有當下解決問題的遙遠的道路,其實是唯一一條有真正效果的,有意義的,最根本的路,說這才是捷徑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