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有多喜歡我?才把我朋友圈翻到了底,才裝作對我了如指掌的樣子。
你很少給我點贊,也很少給我評論,可每次見面時,你總是裝作若無其事般,提起我去過的餐廳、看過的電影、聽過的歌,然后眨眨眼睛,說:我們真像啊。
你裝作不在意的表情,真可愛。你卻不知道,我分享在朋友圈的那部電影,我并不喜歡,只是那天和一群狐朋狗友聚會,百無聊賴下去看的好萊塢大片,我睡了一小時,壓根不記得電影情節,看哥們兒都發朋友圈,我也發罷了。
那首歌,我現在聽膩了呢,沒來得及刪,那家餐廳,說起來也沒那么好吃,不過是家網紅店,排了好久隊,好不容易吃上,不發朋友圈,真的感覺對不起自己。
大多數人的朋友圈,都是生活的剪影,有人精彩紛呈,有人故作高深,有人大哭賣慘,總之,都不會是生活的全貌。
很多人說:了解一個新朋友,就去發他們的朋友圈。
真遺憾,朋友圈只是種「人設展示」,并不完整,更不真實。我大概知道了,你可能很喜歡我,才會對我都忘卻的細枝末節都記得那么清楚。
當你真喜歡一個人時,怎么掩蓋,都是欲蓋彌彰。
人在面對真愛時,會失去自我,什么自我啊、個性呀、存在啊、獨特呀都蕩然無存,僅會想著如何變成對方喜歡的樣子。
不敢發微信去問,更不敢當面旁敲側擊,只好去翻一翻朋友圈。
根據那個人的朋友圈,你能夠「出其不意」間變成另外一個人,成為對方喜歡的樣子,時時刻刻展現迷人的姿態,真讓人沉醉。
好像那個人喜歡 80 年代歐洲文藝片,不行,我得戒掉愛看國產青春片的習慣,耐住暴脾氣、急性子,看一部部大悶片,實在搞不懂那些導演到底想干嘛,沒關系,總不能在聊天時,一句也接不上,實在不行,背一背豆瓣、知乎高贊影評,結合對方在朋友圈的支言片語,好讓自己別太沒見識。
好像那個人愛聽老爵士樂,嚇得我趕緊點開音樂播放器,把那些神曲一一取消喜歡,戴上耳機,去聽一首首慵懶到讓人想睡覺的曲子,實在不明白這種曖昧、隨性的曲風怎么會讓人著迷,可是,喜歡的人贊賞的作品,一定是有品位的,至少,不能在對方面前,顯得太沒有水平。
好像那個人常去吃日料,雖說不明白生的食物究竟怎么才能咽下口,但還是不依不饒抱著一顆「大不了一死」的心去嘗試一家家日料,每次,望著紅色的生魚片,和綠色的芥末,心生膽怯,心想那貨究竟是怎么吃下這玩意的,可是,既然對方喜歡的,一定會是美食。
你慢慢的,慢慢的,你的朋友圈狀態,不再是你的個人展示,成為對方的第二人格。
我知道,你偷偷去看了我喜歡的歐洲文藝片,雖然看睡著了無數次。
我也知道,你耐心聽了你難以忍受的老爵士,你早就想要切歌。
我更知道,你試著和朋友去吃生魚片,可是即便蘸上芥末和醬油,也絲毫減退不了你對那份口感的抗拒。
你對我的了解,僅僅限于在朋友圈的猜測罷了。
當然記得啊,在和我看電影時,你努力想要展示專業的一面,卻連這個導演和那個導演都分不清,努力說出各種術語,卻都用錯了地方。
肯定不會忘記啊,你在出租車偷瞄我的播放器,努力記下來幾首我標紅心的歌,下次見面時,你一定會和我聊你壓根不在意的音樂人,哪怕記錯了代表作。
必須能想起來啊,你和我一起吃日料時,裝作一副超愛吃的模樣,明明皺起了眉頭,卻硬生生咀嚼數次后咽下,還騙我說,你是被芥末嗆到了,這家芥末沒之前你吃的那家味道好。
我都知道的,我知道你很喜歡我,才翻遍了我的朋友圈,假裝很了解我。
很開心你那么喜歡我。
可你沒必要因為喜歡我,硬要改變自己,變成我喜歡的模樣啊。
我知道你翻遍了我每條朋友圈,甚至恨不得找到我十幾年前的 QQ 空間說說,來了解我的成長軌跡。
你并不是真的了解我,甚至都無法理解我,只是被感情蒙蔽了眼睛。
我該怎么告訴你,人在社交網絡上所呈現的,永遠不會是全面,我真正喜歡的一些事物和作品,反而不會分享到朋友圈,深埋在心底。
所以,你和我描述一些東西時,我能看得出來,你翻過我的朋友圈,甚至有次手抖點了一年前狀態的贊,又急忙忙取消。
你真的沒必要,去翻遍我的朋友圈,來裝作很了解我。
你問我怎么那么清楚你在想什么,怎么會知道你翻遍了我的朋友圈去強行找話題?
傻瓜,因為我也翻遍了你的朋友圈啊。
“此文章為 眾陽情感? 原創,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