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成:由23塊顱骨組成,不包括3對聽小骨) 分為:
腦顱(8塊顱骨,顱的后上部,圍成顱腔,容納并保護腦)
? ? ? 成對:頂骨、顳骨
? ? ? 不成對:額骨、枕骨、蝶骨、篩骨
面顱 (15塊,顱的前下部,構成顏面的基本輪廓)
? ? ? 成對:上頜骨、下鼻甲、鼻骨、淚骨、? 顴骨、腭骨
? ? ? ? ? 不成對:下頜骨、犁骨、舌骨
(二)顱的整體觀
顱頂面顱的頂面有呈工字形的3條縫:額骨與兩頂骨之間的縫稱冠狀縫:左、右頂骨之間的縫稱矢狀縫;兩頂骨與杭骨之間的縫稱人字縫。新生兒顱骨因骨化尚未完成,骨與骨之間仍保留有一定面積的結締組織膜,稱為囟。位于兩頂骨和額骨之間呈菱形的是前囟,于1歲半左右閉合。位于兩頂骨和枕骨之間呈三角形的是后囟,生后不久即閉合。
2.顱底內面由前向后依次分為顱前窩、顱中窩和顱后窩。
(1)顱前窩:位置較淺,中央有一向上的突起稱雞冠,其兩側的水平骨板稱篩板,篩板借許多小孔與鼻腔相通。
(2)顱中窩:中部隆起,由蝶骨體構成,中央呈馬鞍形的結構為蝶鞍,正中有一容納垂體的垂體窩。垂體窩的前外側有與眶相通的視神經管。
(3)顱后窩:位置最低,中央是枕骨大孔,向下與椎管相續。枕骨大孔的外側有頸靜脈孔。顳骨巖部后面中央稍內側是內耳門,向外通入內耳道
3.顱底外面凹凸不平,分前后兩區
(1)前區:中央有一水平骨板稱骨同,構成口腔的頂。骨周圍形成弓形隆起稱牙槽弓,有上牙槽。
(2)后區:中部為枕骨大孔,其后部正中的突起稱枕外隆凸。在頸靜脈孔外側,有一圓錐形突起稱乳突,在乳突前方有一明顯的關節窩,稱下頜窩,與下頜骨相關節。“底的溝、管、孔、裂較多,一般都有血管或神經通過,這些部位是顱底的薄弱部位卜傷骨折時往往沿這些孔、管斷裂,導致血管和神經損傷。
4.顱的側面中部是外耳門,外耳門前方的弓狀骨梁稱額弓,可在體表摸到上方的淺窩稱顳窩。顳窩內側壁由額骨、頂骨、顳骨、蝶骨4骨構成,4骨匯合處呈H形骨縫,稱翼點,此處骨質薄弱,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的分支經過。當因外力而發生骨時,容易損傷血管,引起顱內出血,危及生命(圖4-10)。
5.顱的前面上方兩側為眶腔,容納眼;中部有骨性鼻腔;下方是由上頜骨和下頜8等圍成的骨性口腔(圖4-10)。
(1)眶腔:呈四面錐體形,尖向后內方,經視神經管與顱中窩相通。底向前外,其
二、下緣分別稱眶上緣和眶下緣。眶有4個壁,上壁的外側部有容納淚腺的淚腺窩,內壁的前緣處有淚囊窩。
(2)骨性鼻腔:位于面部中央,正中有骨性鼻中隔,將腔分為左、右兩部分。骨性鼻空的前方開口稱梨狀孔,后方的開口稱鼻后孔。鼻腔外側壁自上而下有3個卷曲的骨分別稱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個鼻甲的下方縫隙稱鼻道,分別為上鼻道、中鼻和下鼻道。鼻腔周圍的顱骨內有含氣的腔隙,稱鼻竇,其開口與鼻腔相通(見第八章)。
(三)顱骨的連結
顱骨之間多數以縫或軟骨連結,不能運動。只有下頜骨和顳骨之間構成顳下頜其關節囊松弛,內有關節盤,兩側顳下頜關節聯合運動,可做開口、閉口和側方運動
(四)顱骨的主要骨性標志:枕外隆凸、乳突、下頜角、顴弓。
二、顱的整體
三、腦顱
1、額骨
2、頂骨
3、枕骨
4、顳骨
5、蝶骨
6、篩骨
四、面顱
1、上頜骨
2、下頜骨
3、舌骨
4、犁骨
5、淚骨
6、腭骨
7、下鼻甲
8、鼻骨
9、顴骨
三、其他的
文/子衿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