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的不晚,十點四十就躺下了,結果早晨在八點的鬧鐘聲里醒過來。
估算著一會兒回家的時間,雖然還沒有完全清醒,還打算再睡個小回籠覺,但我想先把被罩之類的洗上,這樣的話出門前就可以晾起來了。順手把手洗類的小物件都泡上了水,等會揉搓起來輕松很多。趁著燒水的空檔,把昨天的殘茶冷碟收拾干凈,又把收回來的衣服疊好歸位了。這樣,才又回床上躺下,可哪里還有睡意?
剛才看了一篇文章,是關于巴黎女人的優雅。我同意文章中的觀點,她說“別人眼中的巴黎女人的懶,不是不勤快。相反,她們勤快得很。她們所謂的懶是慵懶,是一種從容、自信的生活態度。”其中,我認為“生活態度”說得好!
生活態度里蘊藏著太多東西,學識、修養、眼界、見地,還有經歷。在一個環境中,即使沒有過什么驚濤駭浪般的經歷,也會潛移默化地被這個環境里的磁場所同化,身邊的人都很從容、自信,你自然不會緊迫到哪里去。
法國,是世界上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之一,一年中有差不多半年的時間都是法國人的假期。西方人不像我們華人這么拼,他們在度假的時候是不會打開工作手機的,沒有特殊的關系,根本找不到他們。在法國人眼中,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分得很清楚,私人時間,禁止打擾,這也是一種態度。
今天風很大,我坐在車里,看著路邊的行人,頭發、衣角都被吹得凌亂了。我想起了愛丁堡的夏天。倫敦、愛丁堡的夏天都不會太熱,我們的公寓里從來沒有空調,只有暖氣,這氣候的特點就可見一斑了。英國人也有他們的生活態度,比如“敬而遠之”。即使私人關系再好,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也會非常明晰。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學生去找任課老師請教關于論文的問題,途中巧遇傾盆大雨,學生沒帶傘淋了個落湯雞。到了老師家后,雨還在下,學生身上的水也還在滴,老師并沒有請學生進門,而是就在門口,學生就在雨中,把問題解答了。
同樣的一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很有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我不是評判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只是說明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處理態度的差異。而且聽者,也會由于身份的不同,有不同的反應。
在我看來,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親密關系也留給對方足夠的空間喘息,挺好,至少我需要這個空間。我想,空閑時,我們不妨想想自己的生活態度是什么,很多事情該有自己的主張和堅持。沒有經過思考的“人云亦云”,等于放棄了自主的權利,即使意見相同,也該能說出因果理據。
今天沒有走路,但是運動會上癮。跑到陽臺上練功三十分鐘,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