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我和團隊共9名伙伴報名成功參加在家門口武穴師范附屬小學舉辦的第二屆“教育行走”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不管三七二十一”,7月21日,是教育公益行走的“法定日”,這是第八屆了,線上舉辦,就依然報名參加。因為張文質老師曾說,教育的微革命是要認識100位以上非本地的朋友,堅持每天至少寫200字,至少結交一位對自己精神成長有幫助的人……
盡管這個暑假參加各類線上學習沒有停歇過,還是如約參加我們這一屆教育行走這樣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開場儀式”,為這場特別的行走拉開了序幕。
昨天我們小群里負責協調“開場儀式”的張老師就加我微信聯系讓我報名分享并且當主持人,猶豫一會兒,還是接龍報名參與第一天的活動。當線上主持人不考慮顏值,活動結束也沒哪個會責怪你主持不夠精彩。
因為要主持點評,所以聽前面四位老師的分享都是不敢一點兒馬虎,聽著他們在不同領域帶來的教育故事——
1號朱其凡老師:廈門五緣實驗學校美術教師,三人行教師成長共同體發起人,廈門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核心成員,市重點課題主持人。在《中國美術教育》、《新課程評論》等雜志發表數十篇論文。
聽著朱老師有磁性的聲音帶來三人行教師成長共同體一路走來的故事,特別感動。朱老師的教育故事從他的大學開始說起。他在美術學院讀的大學是沒有師范專業的,大學時候他特別喜歡在天津北京的這些藝術區里頭參加各種沙龍,經常一起做活動藝術展,開幕式結束了之后,當天晚上也都會有很自由的漫畫都在工作坊沙龍當中舉行,可是回到廈門教育圈里,好像這樣的活動更少。但是后來參加了一次廈門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的閩臺交流活動,也正是那個時候才開始接觸到了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于是每次私下里主辦的這個讀書會他都會盡可能的去參加,慢慢的從一名觀眾逐漸的成為一名參與者,和老師們進行共同的閱讀、共同體的課堂,在實踐中,認識到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隨后,又走向了外界跟著上海師范大學學習共同體研究院一起學習,很自豪的成為了一名領航教師,開啟了基于協同學習的課堂改革。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他不僅是一種媒介,最重要的是每位教師都能通過教學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并不僅僅是一個所謂的模式,特別是學習共同體課堂,它不僅僅是一個模式,它不能降低到模式,它是有愿景有情懷,能夠讓你無招勝有招的一種新的改革。都堅守同時追求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在實踐中絕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努力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