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美術課里面要加入手工元素?”這個問題,其實就像給孩子添加輔食一樣,目的的,是讓孩子營養全面,綜合發展。
一方面,手指和大腦一起控制著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的行為,手指關節及手部的動作發育、手與眼、腦部的協調性都會對我們的生活及成長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手是觸摸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會試圖伸開雙手來與世界交流。沒有束縛的雙手,給孩子帶來了無盡的探索空間,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對身邊事物的認知。大一點的孩子,還會在身體全身產生動能的情況下去建構自己的認知。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繪畫要比手工課專業且難學,而手工課就是教孩子依葫蘆畫瓢做個東西。 手工課真的如此只是簡單的復制?
如果把手工課,單純的定位在只是復制一件成品或是只在室內開展,這是狹義的。
我們不能只把焦點關注在“動手制作”上,而應該把焦點關注在“如何建構”上。
以我在帶孩子們進行超輕泥玩法探索這課為例和大家來講講我是怎么引導孩子的想法與作品產生關聯的。
為達到這個目的,教學過程很關鍵: 繼前課提取春天的元素之后,再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首先命名很重要——之所以用《大自然的色彩》,因為大自然不只局限植物,還有許多其他,內容上孩子們在上節課的已有經驗上,可以有更多表現空間。
另外 導入這塊,因為我們的重點是在探索超輕泥手法上,假設老師拿著范畫問孩子以上的效果是怎么樣達到的,那么孩子們一定會開動腦筋,為老師提供的這個答案尋找方法。
但我給孩子們的導入是:“如果給你一堆超輕泥,你可以怎么玩?”
這就不同了,首先,玩這個字就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那么超輕泥就成了他們的玩具,而孩子們對玩具的玩法從來都不缺方法,破壞還是重組總有一款是你想象不到的。
所以孩子會說出各種有趣的玩法,例如:拉絲、混色、旋轉、推、擠、或借助工具制造肌理,而肌理產生又能借助不同的工具,例如剪刀、手指、樹枝等一切東西。
孩子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時候,她們對形式的探索已經開始,而內容又從何而來?當然,內容從孩子們剛剛的答案里來。
不同工具形成的肌理紋路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孩子們只要親自試過就知道了,老師是做美術知識與孩子自發行為之間的那個串聯者。這個動作,把孩子的思考行為與美術概念有機結合,實現玩耍與創造力之間的聯系。
同樣以超輕泥技法探索這節課為例,我會問孩子既然這些肌理各不相同,如果各又用來表現什么會比較貼切?
例如: 剪刀剪出來的與樹枝劃出來的不同,它適合表現什么? 孩子們回答案:羽毛、樹葉、花萼……
例如:你能想到拉絲的玩法,那么拉絲可以用來表現什么? 這個時候孩子們的答案又是令你驚嘆的:春蠶吐絲、拉面、蜘蛛……
孩子們對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他們渴求嘗試,老師也應當要在課堂上給她試錯的機會。 尤其是一種新材料的使用時,一定不要先設好條框試圖去駕馭她,這樣只會束縛住孩子的手腳,讓各方面能力不能茁壯成長。
孩子的想象力一定是從體驗中來,以更適合孩子的方式來講,應該是從“玩耍”中來。
孩子們最榮耀的就是把感興趣的材料用在自己的作品里,手工材料已經上升到成為孩子作品里的語言符號,嘗試和互動會激發她與手工材料之間的情感。一但產生情感,孩子們就會想方設法創設了許多對應的場景。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孩子的手工作品,還自帶游戲玩耍功能!
例如有一次上低齡段孩子的課程,有一個小男孩很有意思,他自己做了一座山之后,自己表述說山路不好走,于是拿了一個小汽車的紐扣放上去,但他在這個過程中,還把小汽車的紐扣前行倒車了一把,最終作品畫面留下來一道道凹下去車痕,剛好小汽車的紐扣可以在里面開來開去,這就成就了固定畫面中一個靈動的小樂園。
后來我發現那幅作品放在教室里,幾乎每個走過的孩子,都會開動小車在那幾道痕跡里開來開去。
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對待他的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是像玩具一樣的相處,這個玩具是有精彩故事的,而且他的故事一定和你不一樣。這又說到了情感上的影響了。
我對孩子們說:“我們是媽媽的孩子,媽媽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才有了我們,其實你們完成的每一幅作品,也好像你們的孩子一樣,它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因為融入了你們的心血”。雖然孩子們聽到這句話會笑,但是她們會因此更認真對待自己的作品。
【說給爸爸媽媽聽的話】因為我們與孩子共同經歷在課堂,所以我們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后的原因。也希望更多的爸爸媽媽們,能多聽聽孩子們的作品,我們說孩子們可以用雙手創造世界,而我們,也可以透過孩子的作品讀懂孩子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