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彥彥,這是我的每天一篇原創文章之第45篇。
我一直在思索,我們成立一個社群,或者開辦一家書店,最終希望能夠帶給人們的是什么?
說夢想太過飄渺,說利益太過赤裸,想來想去,真正能夠支持我們一路走下去的,是學習成長。
不僅是我們自己要學習成長,更是要能夠支持更多人一起學習成長。這是我們一群讀書會小伙伴共同的愿景,高度同頻,毋庸置疑。
而要做到真正的成長,光是一起讀書學習還是遠遠不夠的。關鍵的關鍵,在于要實現認知升級。因為,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認知的差距!
為什么這么說呢?
你看,一個人的人認知狀態有四種:
比較可怕的是,95%以上的人都不太注意去升級自己的認知,所以往往都困在自己的迷局中,難以成長突破,而終日處于碌碌無為的狀態。剩下5%的人,要么就是愿意保持空杯心態,面對自己的無知,要么就是善用自己的所長,不斷挖掘潛力,激發各種可能。
其實社群也是一樣。你會發現即使再大的社群,看得懂的人也就是那么一小部分人,而看得懂又會去執行的,那就更加罕有了。執行的本質也就是實踐認知,認知不透徹,行動就不給力。
所以,社群作為一個一對多的社交工具,想要讓人們更加有認同感,一起升級認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我們如何在社群中實現認知升級呢?
第一,共建認知體系。
今天的世界我們的連通性如此高,是因為建立了一套一套被廣泛認可的“參照系”,我們稱之為“標準”: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等。標準的存在極大提高了溝通、流通的效率。所以說,如果我們想要經營好社群運營,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參照體系”,告訴大家到了每個環節、流程該怎么辦,形成統一價值觀,完善更多標準。
第二,迭代認知系統。
在社群中,人們的認知在迭代,形成了新的參照系。在社群電商中,人們基于類同的認知參照系選擇產品、使用產品,形成反饋……在循環交互的過程中間,社群中的人們會逐步共建出一套基于共同認知的新消費參照系,即社群選擇標準。在這個社群中,人們既是標準的共建者,也是共享者,讓每一個社群成員的選擇都更簡單。
第三,強化身份認同。
社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于連接,線下活動是保持社群生命力和活躍度最為重要的保障。社群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對內聚攏成員,強化成員關系,對外宣揚社群核心價值,吸引新成員加入,同時不斷的向外界宣告社群存在。
因此,不斷迭代升級認知,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前提,如果在這個時代,不學習沒有知識,依然以10年前的成功的思維和認知而去經營事業,結果可能是毀滅性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