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開啟了P.E.T.(父母效能訓練)的復訓,老師用“真誠”二字做了開題,用生活中的小事為大家講了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用真誠去溝通的例子,當她對別人報以“真誠”換來的是別人“真誠”努力地相待,當她把自己的困難真誠的表達出來后,換來的是他人竭盡全力真誠的相助。
在聽她第一遍分享時我沒有什么感覺,只覺得這就是一種溝通而已。當她為落下課的學員補課再次講起這段分享時,我才真正意識到這段文字中的“真誠”是多么不同。
帶著假面去交流
真誠——一種與人與己的方式,這種方式在此之前我覺得自己一直具備,直到這次分享我才發現真誠于我好像有些陌生,我一直自以為是“真誠”的那個東西好像并不是。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我們悄悄為自己戴上一面隱形面具。面具做出來的喜怒哀樂,面具說出的話并不是面具后面那個真實的人想要表達的,但為了讓自己有自認為的認同感,我們情愿讓面具說話,而面具后面那顆心卻變得越來越麻木。
想想自己,不知曾幾何時變的不會說話,當脫口而出一句話時,我會為此忐忑,心升各種不安與猜測:
……我這么說合適嗎?
……哎呦,我好像忘記考慮某某某的感受了,不知他聽了會不會覺得不舒服;會不會因此得罪他?。?/p>
……我這么說別人會怎么想我呢;
……我這么說了會不會讓別人有些為難?
……
漸漸地,自己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猶豫不決,表面開朗內心糾結。直到這次課我聽到“真誠”二字,的確在我的溝通中好像沒有這兩個字,我忘了溝通是需要基礎的,而不僅僅為了表達觀點而表達。當我們不知如何面對一個人一件事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真誠”,“真誠”是所有良好溝通的基礎。
真誠在人際溝通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表明:真誠是最受歡迎的人格品質,而說謊是最不受人歡迎的品質。
當你不知如何溝通時,拿出真誠來
當我意識到“真誠”時,我仿佛拿到了一把打開溝通大門的鑰匙,我何須偽裝呢,真實的表達自我就好了,真實的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喜怒哀樂并沒有什么大不了,因為我想做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的自己。當遇到困擾時我可以有為難,有糾結,并真實的去表達,用不著違心的迎合別人。當別人的決定或者言論讓自己難以接受時,我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而不是一味的忍受。
也許平時的偽裝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其實誰會在乎呢?就算別人在意了又能怎樣。
當我意識到“真誠”時,當我再次與人溝通遇到困難時,我想起了這兩個字,每每這個時刻,“真誠”仿佛為我鋪平了溝通的道路,我開始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事情開始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每個人仿佛都在想辦法幫助我,我在敞開自己的同時收獲了別人的真誠。
除了真誠,正確的溝通方式同樣重要
最后說說P.E.T.:當我接觸了P.E.T.后逐漸發現,親子間需要正確的溝通方式好讓愛更好的傳遞,而日常人與人的溝通何嘗不需要正確的溝通技巧呢。“真誠”是溝通的基礎,P.E.T.里講到的傾聽、我信息更是正確溝通必備的技巧。
當朋友未經同意拿走我的書我客觀的說出事實+感受+對我的具體影響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你拿走我的書卻沒有告訴我,讓我很著急,我以為書丟了,這讓我無法按原計劃看書了”,而沒有像原來那樣脫口而出評判和埋怨:“你怎么這樣啊沒經過人家同意就拿書”;當我看到家人心煩暴躁時,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和傾聽:“工作不順心讓你有點煩嗎?”而沒有像原來:又怎么了,看上去那么不開心。
當我把以往錯誤溝通時常用到的評判、評價、貼標簽的習慣一個個拿掉,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自己,同時我把事件也還原成了它本來的樣子,客觀的去溝通盡可能去掉自己的主觀評判原來可以讓溝通變得更簡單更生動更和諧。
真的好感謝P.E.T.,它讓我有機會認識到表達真實自我的快樂與輕松,更讓我認識到真實表達自己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