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大家交流了很多看法,但是在讀歷史歷史書籍上大家發(fā)生了一些分歧。主要的分歧點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東西究竟是真實的、客觀的,還是放水的和主觀的更多一點呢?
持前者觀點的人認為我們的歷史代代流傳,至少通過文字傳承的這部分是比較接近于真實的情況的。因為最了歷史情況的,就是位于那個歷史時期的人。他們處在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期,他們更加接近于事情的真相、更了解當事人的各種信息,通過他們的筆記錄下來的東西是原汁原味的。
我們后世人之所以質(zhì)疑許多歷史時間,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了,整治制度變化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都較以前發(fā)生了較大的沖突,所以人們的視野和角度發(fā)證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對歷史上發(fā)生的事件以及對相關(guān)人物的評價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感知,但是這不能否定處于那個時代人們的認知與判斷。
所以說,歷史可信,而現(xiàn)在的許多質(zhì)疑者基本上都是嘩眾取寵或者說是矯情。
持后者觀點的人認為,歷史本來就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遠古的屬于口口相傳,基本上可以不信。有了文字記載以后的歷史就值得信賴了么?也不是吧。
其一,叫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怎么講呢?不要認為我們看到了一些事件發(fā)生,并且和一些當事人進行了溝通就了解了事實真相。比如說現(xiàn)在的娛樂圈,今天秀恩愛,明天就出軌。出軌完了后,再出現(xiàn)悲情大反轉(zhuǎn)。這樣的事很多,最后弄得各位看客都懵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這就是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其實這樣的事請有很多。何況大部分史官,基本上不是參與事件的核心人員,只是時候記錄結(jié)果,而結(jié)果距離真相還是有一個距離的。
其二,就是人的問題。做史官的也是有那么兩種人。一種是阿諛奉承的人,他們記載的歷史不可信,因為都是為了迎合領(lǐng)導的政治和個人威信的需要,所以他們筆下的歷史,實際上是統(tǒng)治者的發(fā)言稿。另一種是剛正不阿的史館,他們的記載的歷史也不可信。這就奇怪了?我們通觀歷史,這些人實際上是很極端的精神潔癖主義者,言詞比較激烈,情緒比較激動,看不上眼的東西,就會大肆批判,但是一旦有對路的,就算那個人有很大的毛病,他們也會倍加推崇。這樣的人,可能品德上確實達到了高峰,但是筆下的文字卻又是冷漠無情或是不客觀的。
其三,由于歷史這東西,是有人們來傳承的,這就不免會加上很多認為的戲劇性技術(shù)手法在里面。比說《史記》當中有很多精彩的對話和情節(jié),那簡直是身臨其境呀,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情節(jié)越傳神、越精致,是不是就越不可靠和不可信呢?因為司馬遷不是當事人,他也是通過只言片語對歷史進行的重新整理呀,那些修辭手法,也許只是他拿來自娛一下的。
經(jīng)過了幾輪討論,其實大家講的都很有道理。從中,我們似乎對歷史書籍的認識更進一步了。
第一點,那就是歷史書籍記載的歷史事件往往是客觀的,但是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和孰是孰非可能不盡然。所以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不要圍繞著事情傳統(tǒng)形成的性質(zhì)(包括善惡、智愚、忠奸等),可以從事件本身出發(fā),把修飾事件的所有辭藻拿掉,找出事件的本來面貌。這樣研究歷史,就會打消先入為主的認識觀。
第二點就是歷史記載過于主觀,不全面。記述歷史的人怎么也脫離不開所處的王朝、民族、家族以及政治文化背景的局限,他的認識觀和價值觀就會被限定在那個框子里。而我們就應(yīng)該沖破當時他們的觀念去看待歷史,且不可以被他們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我們在縱向深度挖掘歷史的時候,一定要橫向了解同時期的相關(guān)民族、國家的相關(guān)情況。切不可再以狹隘的民族觀和王朝觀看待那段歷史。也許這樣,你再看五胡亂中華這段歷史時會發(fā)現(xiàn)更多英雄。
第三點就是讀史者要真心體會歷史中的人物,而不只是冷冰冰的看著那些文字。我們?nèi)绻芯繗v史人物,就要設(shè)身處地地去感受那個人物的經(jīng)歷和喜怒哀樂,這樣有利于我們對他的理解。比如一個人物在青年、壯年和晚年,對一類事情的看法和選擇是不同的,而且和他的經(jīng)歷與當時的情緒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如果你不區(qū)分這些因素,就去衡量某個人做的好與不好,對與不對,你與那個真實的人物就拉開了距離。
抬杠長學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