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綠海
說到《猜火車》你想到了什么?
匡威鞋,細腿牛仔褲,蘇格蘭口音,英倫搖滾,青春;或者是伊萬痞氣又純真的帥臉?
《猜火車》改編自是英國作家艾文·威爾士1993年的同名暢銷小說,上映后立即引起轟動,成為當年的熱門話題,甚至成為癮君子指南。影片被批評的焦點也是對吸毒過程的細致的描寫,從煮藥、注射、扎血管,到人動作、眼神的變化,以至如此寫實,如此魅惑。
搭配著搖滾界老前輩Lou Reed的著名歌曲《?Perfect day》,馬克吸食毒品產生幻覺,他感覺自己陷入到紅色的地毯里。這首歌曲寧靜、迷幻,贊美生活的美好,卻又帶著深深的疲倦與憂傷,觀看中我們也伴隨著馬克在幻覺中越陷越深。
影迷對這部電影最津津樂道的畫面,恐怕是馬克鉆進全蘇格蘭最臟的馬桶后,進入的竟是一個藍色多瑙河的奇幻世界,和著柔軟的音樂,浪漫美好的無以加復。
其實《猜火車》是一部迷茫的青春期的與世界頑抗的電影,影像畫面玩世不恭又極具美感。
“如果維C被禁止,我們也會吸食維C?!?/p>
與另外幾個“同伴”不同的是,主角馬克是其中最為掙扎與迷茫的,對世界的困惑、憤怒、不滿與焦慮,同時又想要改變自己。只有他是一直在思考,在沖突,大量的獨白。而其他成員基本已定性,如Sick Boy,堅定不移的如此生活,社會混子,他的愛好是談論甚至可說是演講電影,并且頗有見地;Begbie,夸夸其談的暴力狂,中年廢柴;Spud,傻、單純、害羞、膽小,就像這類影片中經常會出現的那個最沒存在感,同時也最善良的傻子同伴。馬克偷走本屬于大家的錢袋離開時,Spud目睹了過程,卻保持了緘默,這是他們倆兒更深厚情誼的流露;Tommy,其中最正常也最不幸的人,因失戀嘗試毒品,然后染上艾滋去世。只有馬克是不確定性,導演自然也是最偏愛他。馬克對于這幾個同伴是有不屑的,說白了哥們兒們只不過因為邊緣化自然而然湊在一塊的小團體,可他對伙伴中的弱者又是同情的,如去探視Tommy,對于Spud坐牢的愧疚自責。
影片中一個至關重要的人黛安,馬克的戀人,白天是父母的乖巧女兒、學校的三好學生,晚上是夜店的魅力女郎。機智的游離在邊緣與主流的兩面。馬克對于她的話似格言般的時常咀嚼,她充當了馬克人生路上的精神導師。
黛安第一次與馬克的對白:“我猜你會說,你從沒試過,你也不常泡妞,對嗎?事實上,你是內向敏感的人,如果我愿意,會發現你的內在,風趣,愛冒險,熱情,忠實……有點瘋,又有點壞,但是,女孩子不都愛這種男人?”
青春時的精神狀態永遠是這么讓人關注,在青春期時覺得世界愚蠢,自己也要完蛋,生活渾渾噩噩不是活的。成年后回頭來看,那時確是生命化學反應最活躍的時期,但要重來一次呢?影片畫面角度的不安感和充滿迷幻感的精彩構圖,散發出墮落的誘惑,這樣的畫面功力,讓我折服。配樂上是大放異彩,英倫搖滾根據劇情變化推進情節,最后馬克拿著一袋錢,難掩笑臉走在街上,異常振奮,異常超脫。一段荒唐歲月的終結,也可能是最好的時光。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這段是開場白,馬克念的令人無比厭煩、絕望;這段是結束語,此時卻充滿新的希望。
經過一翻沉淪后的見山還是山。
我再想引用三島由紀夫《青春的倦怠》,他形容青春期是“在簡易公寓的二樓上恍恍惚惚的”,“青春在一個個瞬間體味著孤獨,并且眼看著行將從孤獨中擺脫出來時,頃刻間又消失,復陷入孤獨。青春不是孤獨的狀態。就是說,人既不能充分享受相互親密,和睦共處,安逸地圓滿地共同生活,也不能習慣于這種狀態。乍看酷似倦怠的那種孤獨,就在那里出現了。我們所稱的孤獨,是指在這種精神性的共同生活中所產生的那種唯獨自己行將被埋葬掉的感覺。但同時,也是處在這樣一種狀態,即在這種精神的共同體里,比別人會有更多的憧憬。年輕人對這種狀態比別人抱有更強烈的憧憬。在憧憬之余,又不滿足于這種憧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