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是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的一座小城,據說是天主教世界里和羅馬,耶路撒冷齊名的三大圣城之一,著名的圣地亞哥朝圣之路的終點。
在中國學生的圈子里,我們稱這座城市叫 “山地”。
因為學校和山地的大學有一些合作,而我又輔修西班牙語,憑著這點關系,于是收拾了行囊,千里迢迢來來到這座小城。剛到的第一天,因為坐的是夜車,所以從火車站拖著行李到旅店門門口才早上7:00多,旅店還沒有開門。坐在街邊的長椅上,惺忪地打量著這座陌生的城市。偶爾有幾個早起的行人,滿臉好奇地看著我們。圣地亞哥在北緯40多度,九月的空氣已經有了一些冷冽,但是很清新,吸進肺里,讓長途跋涉的困頓減輕了不少。
好在一起來的還有幾個同學,所以一開始互相幫助,找旅館、找房子、辦證件,選課……漸漸在這座小城安定了下來。
可惜找房子的時候鬧了個烏龍,我們一直以為學院在南校區,所以房子也找在了城市的南邊;簽了合同,交了押金房租之后才發現,原來學院在北校區,在城市的北面。好在小城并不大,市中心尤其小,步行一個小時內可以從這一頭到另一頭。于是就開始了每天早上步行40多分鐘,穿過整個城市去上課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時候,這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山地是很典型的歐洲城市,而且還是一座古城。它有著完全不同于國內現代城市的景觀,無論是陽臺上開著的不知名的鮮艷小花,還是教堂墻壁上攀延著的藤蔓,亦或是路邊生長茂盛的繡球花叢,總讓人有些小驚喜。山地有點像鄉村,但是沒有鄉村的臟亂和破敗;它肯定是城市,但是沒有城市的嚴肅和冷漠。下課回來時間比較多,我總是想要探索規劃最佳路線,于是今天走這個小巷,明天穿那座花園,后天繞一下那座教堂。我最喜歡一條小路,有一點坡度,路面是石頭鋪成的,卻和江南小鎮的青石板路不一樣,一點都不細膩,好像是直接從大石頭上劈下來一片片石頭,鋪好了,不整齊的地方就拿塊小石頭嵌進去,經過不知道幾百年的朝圣者踩踏,除了石頭光滑了一點之外,路卻并沒有平整。小路兩邊是石頭砌成的矮墻,上了年頭,青藤與枯藤纏繞,樹木從墻內長出來,長得很高很高,和旁邊教堂的塔頂一樣高,秋天的時候,落下一地紅的黃的綠的葉子,秋風一用力,就順著坡滾啊滾啊……
但是下雨天,這就是一件很慘痛的事情。本來步行40多分鐘去上課這件事,對于一個從初中時代就住在寄宿學校的人來說就是非常痛苦的。一直以來我的宿舍離教學樓最多只有10分鐘。可是現在卻必須每天早起,自己做早餐,沒有自行車,必須步行。我們是9月份過去的,秋天一過,就是冬天,本來天氣就冷,一旦下雨,真是頂著凄風苦雨去上課啊;雖然也可以搭巴士,可是一方面巴士價格不便宜,而且早上上課的時候巴士人滿為患,另外一方面山地的街道總是時不時來一個陡坡,一上一下間能讓你把早餐吐出來,此外巴士停靠站點多,所需時間并沒有減少……
然而山地的雨啊,在冬天的時候,總是下個不停;晾出去的衣服和褲子,好像永遠不會干,內衣和襪子只能放在暖氣上才能烘干。那個時候房東說,暖氣只能零上15℃的時候才開啟。有一天我放課回公寓,走在路上,看見路上顯示氣溫的電子牌上寫著15℃,回到住的地方,發現暖氣自動開了,感覺特別溫暖。為此我的微信,QQ昵稱很長時間都是”零上15度的暖氣,所有人都很好奇我為什么會選擇這么文藝小清新的昵稱。因為啊,這里面有一個很簡單溫暖的小愿望啊。
因為選課的原因,我有時候上午要去北校的語言學院上課,隔了4-5個小時之后,還要再去北校的經濟學院上課。所以有的時候一天要來回四次。我走的最頻繁的路線就是游客走的路線。有一半的路程是比較現代化的市中心街道,說是市中心,卻都是樓高不過7-8層的房子,還有一半的路程是古城區。
古城區的街道入口是以冰激凌店和披薩店開始的,后面跟著各種各樣的糖果店,面包店,葡萄酒店,手工藝紀念品店,餐廳或者提供特色拍照服務的商店,甚至還有手工珠寶店。總有笑容可掬的店員站在門口托著盤子,請過路的人試吃。山地的古城區是石頭堆起來的。兩邊是石頭堆起來的教堂墻面,或者石頭砌成的矮矮的小屋,路面也是黑色的石頭鋪成的。街道很窄,最多只能容3-4個人并行,兩邊的店鋪都不是很大,只有一個不大的柜臺和一些裝滿商品的柜子,一下看得到全部。有的店鋪甚至開在地下,要通過一條小小的樓梯走下去,樓梯口放了一個很夸張的招牌來吸引路人駐足。
有一次我下午去上課,餓極了,在披薩店買了一個一歐元的小披薩在路上邊走邊啃,路上曬太陽和散步的老人家一臉驚奇地看著我,我還聽到兩個老人低聲說“她肯定是非常餓吧”。于是我認真觀察了整條街,發現好像我確實是唯一一個在路上邊走邊吃東西的人……
走過小街,就到了山地的標志性建筑——大教堂了。我以前從來沒去過歐洲,圣地亞哥大教堂是我第一次見識到真正的天主教教堂。感覺要么從遠處看,要么只有躺在地上仰望才能看到教堂的塔頂和全貌。大教堂據說是從11世紀開始建造的,距今已有千年。千年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風帶著雨水一次次沖刷,墻面很多地方泛黃或者變黑,枯了一季又一季雜草從破損的墻面長出來, 斑斑點點的綠。教堂一直在募捐修復墻面的資金。有一次路過的時候,我把零錢都捐了出去,聊表心意。
教堂前面的廣場上總會有一些鴿子閑庭漫步,數量不是很多,不會讓你覺得被打擾。你躺著,鴿子會慢慢踱步到你身邊,側著頭看你,一點也不害怕的樣子。就算你想惡作劇一下,突然起身,鴿子也頂多是小步地跑開,有時候連翅膀都懶得張開,稍微跑遠一點,就又站住,慢慢踱步,說不定過一會又踱到你身邊。我們猜測可能鴿子太胖,飛不起來了吧~~
古老的教堂,活潑的鴿子,漫長的歷史,塵封的時間,鮮活的生命,嬉鬧的塵世,交織在一起,莊嚴肅穆的歲月里,生息亙古不絕……
大教堂旁邊有一條比較寬闊的石板路,黃色的石頭打磨成厚厚的石板,平整地鋪好。路的一邊是一座很厚重的建筑,同樣顏色的黃色石頭打磨成一塊塊長方體形狀的巨磚,巧妙地壘起來。這是山地大學的醫學院,厚重的建筑好像在無聲地表達著醫學的莊重和生命嚴肅。每次路過這里,我們總會羨慕嫉妒地多看上兩眼,多希望自己也可以在這樣的建筑里上課啊。
經濟學院教學樓門前有一塊大草坪,草坪上有幾棵樹,這本來一點也不稀奇,直到有一天我從草坪穿過去,被小小刺了一下,一低頭,居然發現是一個半包裹著板栗的刺團,刺團周圍還散落著一些跳出來的板栗或者發黃的板栗殼,于是我才發現原來那幾棵樹是板栗樹。我從來沒見過真的板栗樹。下課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兩個當地人在撿板栗,于是我也悄悄撿了10幾顆放進手袋里面,回去像獻寶一樣給每一個室友講了草坪上那幾顆板栗樹的事情。
因為有的課程和室友的不一樣,所以有一半的時間我需要一個人穿過整個城市去上課。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居然也不覺得累。即使現在離開了,我總覺得我會一直一直記得每一塊石板,每一堵墻……
“落日在風中飄搖,舊時古道虛渺。朝朝云兮,暮暮雨了,唯噠嘟唯噠嘟嚕。記憶在夢里尋找,春光難遇秋草,輕輕來兮,靜靜去了,唯噠嘟唯噠嘟嚕……” 以前一個人走路的時候,我會單曲循環小野麗莎的這首《大明劫》。每次聽到這首歌,我總會懷念起加利西亞冬季那綿延不絕的雨水和那些年不辭疲倦一次次獨自穿越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