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鳴
我看過不少作家的采訪文章,他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童年時期就開始大量閱讀各種名著。好像是閱讀名著這件事引領著他們日后走上創作的道路。
我對這個發現一度感到焦慮:我沒有大量閱讀名著的經歷,是不是注定我這輩子成不了作家?!
最近我想通了一件事情,我之所以后來愛上寫作,跟我小時候的閱讀經歷密不可分。這樣一來我突然感到幾分釋然:我還是有兩分作家的特質嘛!
小時候我的父母是造紙工廠的工人,他們常常在廢紙區撿一些小人書回來給我看,那就是我閱讀的啟蒙。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我也不例外,我常常纏著父親跟我講小人書里的故事,每一次聽故事都是絕佳的精神享受。上小學之后我不再滿足于讓大人講故事,而嘗試自己去讀懂這些小人書。那時候識字不多,一本書里有很多字看不懂,我所看到的故事其實是“殘缺”的,但我會根據書上的圖畫進行故事加工,把看不懂的部分通過自己的想象來還原。說白了,就是自己編故事。我不光編故事,還把故事講給小伙伴們聽。在我講故事的時候他們常常發出疑問:“你上次明明不是這樣說的……”“哎呀,故事有趣就行,管那么多干嘛!”當時我能把一個故事編出幾個結局,而正是這種編故事的能力讓我日后走上了小說創作的道路。
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我的認字能力也比同齡的小伙伴強得多。看書過程中有很多生字是重復出現的,即便這些字我沒有學過,但從上下文語境里我可以猜出它們大概的意思。在日后的語文課上我的猜想不斷被證實,這一點讓我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自主閱讀培養了我自學的習慣,這個習慣在往后的歲月里對我影響深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確實影響我一生。
受限于成長的環境,小學到高中我所接觸到的課外書基本上都是故事集和雜志,大部頭的名著基本上沒有看過——當時也沒有時間和耐性去看這一類作品。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我的閱讀是不成體系的,甚至在高中三年里,我在閱讀方面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至今想起來還是覺得非常可惜,在那個年齡段,開拓眼界其實很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閱讀經歷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的個人成長。即便后來我上了大學,心智水平還是停留在初中階段,所思所想都非常幼稚,以致于做了很多自尋煩惱的事情。
這種情況直到上了大二才有所改變,那一年時間里我終于開始有意識地自主閱讀。我常常在書店或者圖書館一泡就是幾個小時,看的書大部分是文化歷史哲學方面的。那是我十幾二十年來精神狀態最好的一段時間,常處于一種愉悅的心境狀態中,很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眼界和視野在慢慢改變著。甚至連旁人都覺察到我外在的氣質有了變化,變得更加從容和自信。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閱讀和學習可以讓我一步步接近那個理想中的自己。也從那時候開始,我終于覺得自己不是在命運的浪潮中隨波逐流,而是開始掌控人生的走向。我的小說創作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一寫就是十年。
閱讀和寫作是一個吸收和產出的過程,它們讓我的思想保持活躍,不斷獲得新鮮的養分。愛上閱讀和寫作是我整個大學生涯最重要的收獲,甚至比我的專業課程還重要。功利一點來說,我的專業課程成績在班上并不是最好的,但后來我找到了一份薪水最高的工作。在群面的時候我的臨場表現勝過大部分同學,我對面試官的問題分析得最全面,而且表達上條理清晰。這些過人之處就是我通過長期閱讀和寫作鍛煉出來的。
因為工作的關系,后來我在寫作和閱讀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閱讀的內容也是以專業技術書藉為主。說實在的,閱讀專業書藉有時候是一件枯燥無趣的事情,但對個人發展來說確實很重要。在工作初期我常常處于一種忙亂的狀態: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忙,但忙過之后基本上沒有收獲,個人技能幾乎沒有任何提升。而這種令人郁悶的狀態也正是通過閱讀來打破。通過一段時間的自主學習,我對專業技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最大的感悟是:如果你不知道某一項技術的存在,你將不可能用得到它。而閱讀至少讓你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這就是眼界上的優勢。
從上面的經歷可以看到,在我人生的各個階段閱讀都發揮出重要的影響力,而在小說創作上尤為明顯。在跟大家討論小說創作的時候,我常借用李小龍的名句:“我讀得書少,你別騙我!”這話里有兩分調侃的意味,也有幾分是真實的隱痛:名著讀得少啊,還能好好當個作家嗎?當我的目標從“寫手”轉為“作家”,我真的為此感到過焦慮。雖然這些來年我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但由于種種原因,我看過的小說名著是很少的。這方面積累上的不足,導致我至今還寫不出成熟大氣的作品。越是往后我就越覺得自己底子薄弱,盡管常常迫切地想寫出好作品,卻始終力不從心。
最近兩年我迫使自己耐著性子看了幾部長篇作品。它們在語言風格、作品主題、人物刻畫方面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而對比當代流行文學,傳統名著也有一些不太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地方,如故事的開端普遍平緩而沉悶,需要耐著性子看個幾萬字才慢慢品出味道。這些發現都對我的小說創作有著很重要的借鑒意義,至少讓我了解自己的寫作水平處于哪個階段,大概知道自己跟大師之間的差距。樂觀一點來說,現在寫得差也不是壞事,至少我在寫作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嘛;現實一點來說,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等著我去閱讀和學習,前路漫漫,這過程注定不會輕松。
現在網上到處可見一些快速閱讀的方法介紹,對此我覺得不必盲從,自己喜歡就好。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妙,有一些書可以快速瀏覽,而有一些書則需要慢慢品味。如果一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語言文筆,快速閱讀能讓人更容易看到故事的走向,但會因此錯過一些更加精彩的東西,也許是一份美好的心情,也許是一些重要的感悟。小說創作幾年來,心境幾翻反復,有時熱情高漲,有時低迷不振。而看回自己過往的經歷,每次從低落狀態掙脫出來,都是從自主閱讀開始。所以當我感到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常常會讓自己停歇一段時間,通過閱讀來重新找感覺。幾乎每一次都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對我來說閱讀是一種有效的調節方式,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而在閱讀過程中也常常獲得靈感,有助于日后的創作。所以我常覺得,寫作跟閱讀是分不開的,沒有高輸入就很難有高輸出。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雖然我在名著閱讀的起點上慢了很多,但我覺得只要用心去追,總會慢慢跟上來的。這些年來我確實錯過了很多閱讀的時光,之前我真的為此感到自卑。但其實細想之下,閱讀的影響力從未離開,即便在我暫別閱讀的日子里,它還是化作不甘平庸的信念奔騰在我的血液里。我越來越感激童年時代的小人書,雖然它們早已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它們還會留在我的記憶里,成為我生命中寶貴的財富。
可能有人會覺得“閱讀富人一生”這種說法言過其實:熱衷閱讀的人那么多,并不見得人人是富豪,反而“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倒是很常見。確實,閱讀可能真沒有什么用,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收獲名利。我只是覺得每一本書里都藏著一個世界,帶給人知識、方法、情緒、感悟,一個人從閱讀中獲得什么就要看他如何去利用這些東西。看完一本書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忘記,但有一些觀點會融入你的思想,閱讀的過程鍛煉了你的心態,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我認為閱讀最寶貴的地方在于開拓一個人視野,讓人對這個世界理解得更加深入,會明白一些不合理不如意的情況為何出現,從而避免鉆牛角尖或者抱怨咒罵。它讓人以一種更寬容的人生態度去跟眼前的境況和解,在失意時不失勇氣,在得意時不忘初心,讓自己活得更從容優雅。這是精神上的富足,這種愉悅感甚至能超越物欲上的滿足,令人終生受益。
最近簡書活動精選舉辦了贈書抽獎活動,我也興沖沖地參加了。我的運氣不佳,連續三天都沒有抽到獎品,當群里的朋友們不斷曬出自己抽到書,我心中還是有點失望的。“抽不到手機,抽一本書也好嘛……”某個時候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就算抽到書,我有時間看嗎?書架上還有六七本新書沒有翻過呢!由此我再一次想到名著閱讀的問題,想著想著便有感觸寫下了這篇文章。
最后的結論是:嗯,還有很多名著等著我看,所以也不差這一本了。我還是專心抽手機好了 >_<萬一人品爆發說不定能抽個
“魅族全家桶”哇!——十幾臺手機碼在臺子上,也很酷!
點擊原文,可進入我推薦的簡書贈書抽獎活動。說不定你的運氣比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