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溫哥華

到了溫哥華。

好像時差還是沒有特別恢復過來,現在是凌晨5點,其實我好像是從2點多開始就保持了半睡半醒的狀態。

這是第二次到溫哥華,上一次好像是5-6年以前,2012年的溫哥華,當時應該是深秋,我記得我和同事一起,穿著有點兒厚的羽絨服,走在溫哥華的秋雨中。

過來出差4天,好像連著3天都是陰雨。

這算是第二次踏上北美的土地,時過境遷,但看上去這里的城市沒有太多改變,而且居然有一點點破舊的感覺。

依稀還記得那個時候從skytrain看到整個downtown時候的震撼感,看慣了北京的“攤大餅”,卻是第一次看到圍棋盤一樣的城市。

5年的時間,這座城市好像有些失落的樣子,而在這5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摧枯拉朽的改變一切,有時候覺得,真的不像是生活在一個五千年國度里的品格風貌。

所以就有了這里的人自嘲自己是“溫村”。

直觀的感覺是華人很多。出國的違和感在一點點變少,這算不算是全球化,還不好判斷,但從一個中國看來,好像世界正在一點點的中國化。走在街上黃皮膚的人隨處可見,中文也開始遍布很多商業區。據說列治文華人已經是快2/3的天下,而整個溫哥華,華人的比例已經是25%。

中國的變化,是不可思議的。5年前我們工資水平大概是這邊的三分之一,現在好像已經有一些些超越的趨勢;5年前過來覺得看什么都很貴,現在換算過去頓時覺得咖啡的價格好像已經是國內的三分之二,一頓正餐也要大概40到50人民幣的樣子,和國內的感覺是沒有什么差別的。

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移動互聯遠遠沒有中國普及,打車、吃飯、支付還處于現金的階段,下午去了趟奧特萊斯,品牌服飾價格果然只有國內的一半甚至不到,但款式樣式來看,也不是特別讓人想買,且尺碼巨大,基本上沒什么可穿的。

大街上人的風貌還是開心的樣子,這一點好像就沒有國內的緊張感,北京、上海,站在CBD望去,有時候會有點點到了東京的錯覺,人人臉上都是緊繃的神情,不見什么放松的樣子。

突然想到,對我們來說,西方更有趣的,不再是物質和城市,而是價值觀。

遇到一個這里生活三年的朋友,談到兩點。一是不加班文化。一方面因為加班費昂貴,另一個原因大概是因為每個人都比較獨立。二是中產階層的被消費感。大小政府之爭說了很久,其實也沒有什么定論,只能說中國政府之所以強大,是從性質上把自己變成了國家資本主義,在中國,國家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科學教育都和這個龐大的公司組織息息相關,集中資源、高效運轉是這個國家的特色;反觀西方,應該是一般意義的資本主義國家;所謂的資本是獨立的公司和私人的消費空間以及個體的稅收,這種情況下,中產階層的出現一方面拉動消費,一方面提供稅金支持政府運轉,按照朋友的話說,最富有的人和最貧窮的人在溫哥華都很快樂,然而中產階層就很辛苦,工資48%拿去交稅,消費12%拿去交稅,然后政府統一分配稅收,而中產階層好像管理自己的資金一樣通過選舉去管理政府。這個模式,西方運行了上百年,如今來看,是不是最有還有待觀察。

最后我直觀的,看到身材不錯的人很多。這一點也是國內不太常見的。國內是整體偏胖;這里是兩極分化:胖到方型的人也看到過,胸大手臂粗的也很常見,據說是因為娛樂活動少,大家紛紛來舉鐵,這方面可以從飲食、娛樂方式、生活態度幾個方面分析。西餐蛋白質攝取量高;娛樂方式更偏重線下;生活態度來說相對比較直接,而好的體態給人的信任感更強,顯得更加自律。戶外運動的大市場好像在中國還沒有開啟,這邊倒是從孩子教育方面就開始采取傻玩兒方式的放養,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更重視體態和溝通能力。想到哪里就隨便寫寫,后面的事情還有待觀察。

總之今天從溫哥華去維多利亞島,然后就飛Calgary,城市部分應該就告一段落了,后面的精彩應該是自然資源的部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