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首先去了解了這本書的作者,段鵬。據互聯網資料顯示,他現任為中共中國傳媒大學委員會常委、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傳播專業委員會主任、文科科研處處長、移動互聯與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么多年以來一直大力推廣自己關于政治傳播、廣播電視新聞、媒介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受學界和業界的好評與推崇。
這本書的緒論里面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既不是完全像上帝,也不完全像野獸,他的傳播行為,證明他的確是人。……傳播正是人類社會關系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一種決定性的機能,傳播以及針對傳播所進行的研究——傳播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時時相伴。”在當今的社會,人際交往,信息的傳播,互聯網的發展,都和傳播學息息相關,可以說,傳播學徹徹底底和人類社會融入在一起了。
“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規模的迅速擴張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跨語言的全新空間。”在如今人們的生活中,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打破了人類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開放的海量信息使得普通民眾有了自行傳播的可能,此外,互聯網具有傳播快捷,即時更新,可移動等特點,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移動互聯網終端,更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把互聯網傳播信息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近年來Web2.0塑造了全新的信息生態環境,SNS社交媒體大放異彩,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傳播方式,更改變著整個世界的面貌。”例如今日頭條、新浪新聞等新聞平臺客戶端的出現,使得用戶移動瀏覽新聞成為可能,它們以快速傳播的優勢打敗傳統媒體,并通過滾雪球的方式進行多路徑傳播,實現信息的大范圍傳播。
互聯網雖然方便了人們獲取信息,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
(一)如信息繭房的出現,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為王,新聞客戶端必定都要圍繞著用戶體驗做文章,信息傳播平臺依靠大數據以及互聯網云服務滿足人們各式各樣的信息需求,但海量的信息也造就了內容繁雜,同質化。這類互聯網平臺大多為微博、今日頭條等,有學者提到,基于算法推薦的內容智能分發平臺是各類內容平臺針對競爭激烈一種創新回應,然而在大量算法推薦后,信息受眾進入了“信息繭房”。
(二)個人隱私和知識產權遭到侵犯。在微博、知乎到處都有各種隱私侵犯的事情發生,娛樂圈粉絲之間的矛盾和人肉事件頻繁發生,不少人受到網絡的暴力攻擊,網絡暴力導致不少人抑郁自殺的事情經常發生。
(三)青少年沉迷網絡,低頭族趨勢愈發嚴重。在地鐵上,公交車上,候車室各個地方,隨處可見的都是人們低著頭,劃拉著自己手中的手機,因為沉迷與互聯網的世界,很多人將學業和工作一托再拖,忽視了和身邊人的交流,嚴重影響了自身的正常生活。
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都需要我們再享受互聯網信息傳播快捷方便的同時,一起去克服。
最后,在這本書中,我第一次接觸了文化帝國主義這個詞語,它是這樣說的:文化帝國主義的話題,實際上隱含著一種全球化背景和意識。如果沒有全球化所觸發的歷史變革,自然也就不存在文化帝國主義的問題與思考,甚至有學者將“文化帝國主義”與“全球化”作為兩個相關互動的概念。對于這個話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就是:“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訊息’。任何一種新媒體的出現都可能改變都可能改變人們以往的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時,也有可能改變不同國家之間傳媒實力的對比與博弈。”
因此在互聯網發展如此迅猛的時代,信息傳播如此迅捷的現在,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要承擔起傳播良好中國形象的責任,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讓世界了解到中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