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怕父親,他話少、嚴肅、不易親近。
學習精神分析后,才知道父親帶給我的影響很大,以前更關注負面的,比如他的嚴肅、比如他對我的挑剔。曾一度認為,我真的不是他喜歡的孩子,對我的失望一定多于欣賞。
可經過這幾年持續學習和個人體驗,我看到了我們父女關系中的另一面,再度回憶起父親,仿佛是另一個人,充滿慈愛、飽含溫情!
回憶一些與父親的畫面,還是十分溫馨。
我小時生活在農村,自由散漫。
而我的父親在我出生前,就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以前交通不便,父親工作的地方是大山里,回家一趟得轉好幾次車,順利的話,到家得兩三天。
記憶中,他不是每年都回來,大概三年兩次的頻率。
我對他的回家,即期待,又緊張!期待的是能見到父親,還有新奇的零食;緊張的是他一回來,我就不自由了!
平常到吃飯的點,村里都是此起彼復的吆喝聲,都是喊娃回家吃飯的。我一般都是回家端一大碗飯菜,到處串門。
而我爸回家后,我就哪都不能去。按照媽媽的說法,他難得回來,喜歡我在家陪著他,一家人難得在一起吃飯,不讓我去找小伙伴們玩。
野慣了的我,哪懂得陪伴、孝順?這于當時的我來說,無疑于是酷刑,陪大人,是多無聊的事!
有次我趁家人不注意,偷偷溜出去玩,忘了時間,回家已過了午飯時間。
記得當時在房子的后院,父親正在洗臉,也許是擔心、生氣,他用毛巾象征性的在我身上打了幾下,并不疼,我卻嚇得半死。
平常我調皮,老是惹事,我媽也打過我。記得那時用的黃荊條子,又細又有韌性,一打身上就是一條印痕。
但對挨打的恐懼,不知道為什么,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我爸唯一一次打我。
回憶里單獨和父親在一起的畫面很少,印象深刻的有兩次!
一次是父親帶我在埡口邊休息,我緊張地啃著指甲。他面帶微笑,有點責怪地拿出鑰匙串上的指甲剪,溫柔細心地幫我修剪。
父親是名醫生,他的手干凈而白皙,手指修長。我的手又黑又臟,被他溫柔地握著,那一瞬間,我有種濃濃的幸福。
那時的我,有種錯覺,覺得父親和我們根本不是同一類人,他高高在上、無所不能、離我十分遙遠。而在這一刻,和我如此親近,于我,是多大的榮耀呢!
還有一次是父親帶我看病。
小時我有哮喘,記憶中總是媽媽帶我去小鎮打針。
有一段時間可能比較嚴重,父親回家后,單獨帶我去縣城看病,拍胸片。當片子出來,確定我身體沒什么問題后,他很開心,當即帶我去下館子,小小慶賀了一番。
那時,我恍惚有點明白,在父親心中,我還是蠻重要的。
父親平常話很少,不常說教。
上二年級開始,給父親寫信是我的任務。媽媽口述內容,我一字一句書寫。
記得每次收到的回信里,必定有上次我寫的信,爸逐字批改,錯別字、語句等,像極了現在給孩子的作文輔導。
也許就因為父親的這種認真,我對學習也很重視,從不敢怠慢,
童年里,關于父親的記憶真的很少,但在心里,一直有個十分完美的父親形象,不似別人家父親那么粗俗,他是儒雅的、善良的、有涵養的、充滿書生氣息的!
現在再回頭看童年時的那個小女孩,其實很渴望跟父親呆在一起。但是她那么害怕父親,是什么在阻礙她與父親的親近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之一是:
小時父親比較嚴肅,雖然是濃眉大眼,但他偶爾佯瞪我一眼,我能嚇得魂飛魄散。
沒錯,那時,大人們逗小孩玩就是這樣,把小孩嚇得哇哇叫,再哄哄,這就是他們表達親密的方式。
可是我小時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估計他還沒有撫平我被嚇的“創傷”就得離開,下次再回來,我對他的感覺還在那個害怕的體驗中,根本沒有能力再與他有親密的聯接。
通過精神分析的個人體驗,我找到兩個可能:
一是,我的父親也不知道如何與他的女兒們相處,怕太親密而沒有界限,我感受到的緊張害怕,也許是父親的,我體驗到的不過是他的投射。
二是,精神分析所說的代際傳承。
據媽媽說,父親也很怕爺爺,那時的長輩認為,孩子怕自己才好管教。父親在親密關系中體驗到的就是這種害怕緊張,所以他把這種模式帶到我們的關系中,這恰恰說明他對我的愛。
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父女親密關系的模式:想要靠近,但又有點緊張,有點害怕,卻無時無刻不在彼此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