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面對的人群是廣泛的,每個人性格各異,都各有行走江湖的一套準則。可能一個小小心,我們的行為會觸及對方內心的雷區。
而避開雷區的方法就是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對方所處的位置,遇到那樣的情境,會有什么反應?
那么,在人際交往中,又有哪些常見的雷區呢?小小總結了幾項,不是針對哪些人,請勿對號入座。但歡迎自我審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把朋友的微信號/電話/個人信息 給別人之前,先和朋友確認,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在現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世界,微信遍天下,幾乎所有活動大家結識對方的方式就是:我們加個微信好友吧!
但微信除了用于作為個人名片,更多的時候是屬于個人隱私。
在人際交往中,通常如果有朋友問我另外一個朋友的微信號,我都會先知會對方,告訴想要加他微信的人是誰以及想要加微信的原因,在得到同意后,才會給出微信號。
下結論之前,請先多幾個案例佐證,而不是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就對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下定論。
人作為一種情緒動物,在和自己認知相悖的人事物面前,是很容易帶著情緒去理解,并且輕率的下結論的。
如果是內心有這樣的認知,只是自己的認知。如果我們還把這樣的認知公開,那么,假如我們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甚至和事實有較大的偏差,不僅對當事人,也是對自己的傷害。
要相信,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你說出去的話,總有一天當事人是會知道的。所以,謹言慎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每套原則都有自己的形成原因和歷程,最擰巴的就是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體現出的表象。
發語音之前,先問問對方是否方便聽語音。
微信最早做語音功能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加強朋友間的溝通和互動,但是隨著工作滲透進入微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交流中,經常時不時冒出一句,甚至滿屏的語音。
但是…對方現在的情境是否適合聽語音?假如對方和你是很要好的朋友,也許會直接指出:我現在不方便聽語音。如果是不熟的人,那么很大的情況下,只會讓自己在對方的印象中大打折扣。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你只想到了自己方便,卻忘了別人方不方便。
通常,我會先跟對方知會下,或者已經知道對方現在是適合聽語音的,才會發出語音。
答應別人的事,請做到。不然請別輕易許諾,因為一次次的食言,是對自己人品的傷害。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時候對方發出請求,我們答應了,最后卻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做到。長期下來,假如這樣的情況時常發生,在對方的印象里,只會覺得這個人不靠譜。
那么下次再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又該怎么處理比較合適呢?
如果有朋友發出請求,自己考慮后覺得有可能沒法做到,或者外界因素的影響可能大于人力因素,我們可以先嘗試降低對方的期望,并且坦誠的和對方解釋原因:好呀,能幫到你我很開心。但是因為XX,不一定能做到。我盡量哦!
而當是明確答應之后,卻沒做到,也請給一些回應,至少做個小小的解釋。畢竟,答應后卻沒做到,于雙方內心都是容易存在芥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