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春分觀察——所為何來?

先說一點與植物觀察無關的話——所為何來?

周日的植物園觀察,經過調課、提前從婚禮退場、趕地鐵、轉地鐵、轉摩的,在遲到近50分鐘后,我們娘兒倆才氣喘吁吁擠過撲面而來的洶涌人群勉強趕到,一場禪意十足(對我來說)的自然觀察,以這樣雞飛狗跳的狀態上場。

所為何來?我不禁又反思自己是不是走錯了方向。畢竟,就在家門口的西湖公園,甚至小區花園,不一樣也可以觀察么?

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偶爾留意孩子的狀態。記得第一次的作業,她就畫了幾個圈兒,還滿臉不高興的告訴我:這個活動把我畫畫的興趣都破壞了!我一邊心驚肉跳,一邊安撫自己并想好對策:堅持隔周去參加活動,形成規律;不討論這個事情有何意義;我自己全然投入觀察認真聽老師講解真心實意做作業。第二次作業,馬馬虎虎畫了朵花,還問我:“下次我們還要去嗎?”別的孩子認真畫,她在吃借來的零食。第三次,畫了三朵花并配了文字,雖然依然簡單,但我覺得似乎是有進展的。不過依然不肯分享。第四次,就是這一次,可能每次都是葉子老師講解,孩子覺得熟悉了,跟老師的交流明顯增多,回答問題也積極起來,因為思考問題的方向跟老師是一致的而被老師肯定,估計她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吧。最后,還做了分享。所以,我很期待第五次——清明的自然觀察了。

所為何來?為了對自己的一份承諾——一年24個節氣,我們都盡力去感受大自然;為了孩子的成長,默默消化自己的焦慮,引領陪伴她經歷真正豐富的童年;為了成為更豐富的自己。

其實簡單。

小喵的紅花檵木的花朵,非常神似,我喜歡。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常春油麻藤的花,也是很傳神,取的名字也特別。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粉葉羊蹄甲的“小屁股”,也是越看越喜歡。還真是“父母眼里出天才”。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下面就是我的“大作”了,畫畫好比要命的我,如今也敢畫了。這個紅花檵木,我管它叫紅絲帶,檵字,也是有很多絲的意思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常春油麻藤,我叫它“夫妻藤”。“夫藤”是新枝,專長綠葉,制造營養;“妻藤”是老枝,專司繁殖,開花結果。葉主外,花主內,是謂“夫妻藤”。又開了眼界啊,以前從不知道還有這樣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是紫荊,身上長滿似紫紅色米粒的便是,上午在西湖曬太陽時它就站在我面前,當時還不知道它的芳名呢。我叫她“紅米滿枝”。今天帶小朋友們外出活動時,在小區里也看見了它,大家有叫它“小愛”的、有叫“愛心樹”的、有叫“紅花”的,還有叫它“Kitty”的。(Kitty就是我啊!唉)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認識了這些植物朋友,再出門,感覺那棵樹已經不是原來那棵樹,它在沖我打招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