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看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我有些看不下去了,男主角像跟在蘭山君身后搖尾巴的舔狗沒啥意思,姑且算男二的宋知味從高嶺之花被寫下了神壇,像坨毫無用處的爛泥巴,甚至連絕對大女主的女主角蘭山君都沒有什么活人氣息,過于紙面人,是的,哪怕是看完全文,所有的熱血激昂也鮮少與這三人有關。撞破禁制,讓這本書光芒萬丈的是那些并不完美的配角們。
像皇太孫和太孫妃。他們連蘭山君的面都不曾見過,僅僅因為她是從小仰慕的舅祖父帶大的孩子,就視同手足,愿意遮蔽余生,也愿意交付后背,皇太孫和太孫妃就是這樣的人,是從廢墟里開出來的花。
皇太孫是這本書最復雜的一個。自先太子為了保全段伯顏自盡而亡,皇太孫就被關起來讀書,十多年里,既怕祖父心血來潮斬草除根,又怕叔叔伯伯下手戕害,戰戰兢兢求存的少年還要努力保護身邊的人,從元娘,到阿貍阿蠻,到蘭山君。
他深諳宮廷朝堂的規則,他游刃有余的游走在刀鋒,有他的智慧,也有他的堅守。八歲的他面對祖父的殺意,他坦然回視,說“父親不是疾病而亡么?”,是聰慧的自保;宮變那夜,他看向皇帝的熊熊恨意,是不改的初心;二十多歲的他還記得舅祖父將他舉上的那根樹枝,他從不曾真正忘記父親、舅祖父曾經教過他的東西,要去做的事情,心中的火種從不曾真正熄滅。
讓他在這爾虞我詐的權斗中也依然鮮活的人是元娘。如果說皇太孫是萬眾矚目的那朵花,那元娘就是滋養、托舉他的土壤。她是最堅定的那一個。時時刻刻提醒他不要因為凝望深淵而墜入深淵。他們彼此相守,彼此凝視,因此心中始終有溫度、有光明。
我喜歡看他們互動,皇太孫的每一聲“元娘”,元娘打在皇太孫身上的每一道警醒,皇太孫的每一次寵溺無奈的回應......因為說吃得多才能活得久,最開始因為皇太孫心里裝的事情太多,吃不下,元娘每次提醒無果也不勉強,幫他吃,后來元娘中毒身體不好后,是皇太孫幫她吃飯,他們就是這樣愛著彼此的,好好活著。
他們最先打動我的是一個很小的細節,元娘因為懼怕皇帝,所以一看到皇帝就躲開了,皇帝說她小的時候在跟前跟個猴子一樣沒規矩,現在見了就躲,皇太孫怕他多心,笑著說因為她最近長泡了,皇帝一聽就開心了,說,啊,原來她還喜歡吃辣子?
這就是他們好嗑的地方,皇宮雖然刀光劍影,但是太孫妃可以最大限度做她自己,因為他有保護她的方式和能力。他雖然艱難,可是他并不孱弱。她盡管跳脫,可是她有她的內核。
沒有一句剖白,可是誰都知道元娘是皇太孫最重要的人。為她,他前世可以撕破偽裝,不顧圣寵,招致殺身之禍,為她,這一世他可以不顧祖母的委屈,跪開她的宮門,逼著她面對她厭憎的人。他只有她。那么璀璨明媚的童年,那么惶恐不安的少年,那么漫長未知的人生,有她好像就有根有底有方向。
這樣的他們讓人心酸又溫暖。他們是這光芒里最耀眼的存在。是許多人的希望和方向,因為他們能夠堅守,所以蘭山君他們的前進才有方向,許多人的堅持才有意義。
另外一個存在感特別強的角色是皇帝。對,當然是他。他簡直是萬惡之源,可是他有他的行為邏輯。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不濫殺,我不好戰,我不亂政,我不好色,我兢兢業業做皇帝,你們為什么要反我?你們為什么這么恨我?乍看好像確實是這么回事,可是從折太師的死,到太子自盡、段伯顏遠遁,鎮國公府敗落,五萬蜀民喪命,從官斗到黨爭,從一個到一個個,萬萬個,這個朝堂的敗局哪一個不是因他而起?
他嫌折太師管控太多,所以毒殺老師;他怕太子勢大,所以逼著齊王跟他斗;他想充私庫,就吃空餉、不顧馬民死活行馬政;他聽不得逆耳之言,就殺子逐臣;他害怕年將不壽,便厭憎子孫繁嗣,甚至毒殺母胎,嫁禍子媳;他不能直視自己的過失,鎮國公父子就背負罵名閉居道觀一二十年,從小隨侍的太監不論寒暑都要穿著高齡,就因為救他一命時脖子上的疤痕礙眼,皇后因為喪子之痛與他避而不見,他耿耿于懷,便用太孫妃的病情讓皇太孫跪在皇后宮門逼她出來相見,與他言歡.....簡直就是壞事做盡,還要人對他忠心耿耿,肝腦涂地,感恩戴德。
可是,他手掌權柄,誰又奈他何?
當皇帝是這個天下最大的貪官,這天下怎么會有光?
所以,那些知道真相的人該有多絕望!
撞柱而死的蘇老大人,生不如死的倪陶,死不瞑目的折太師,為萬萬人點長明燈的段伯顏,枯坐在道觀沉默不語、熬斷心魂的鎮國公父子,看到最后,我為他們這些人落下淚來。折磨良臣,逼奸子孫,草芥萬民,寡恩薄義得讓人齒冷。可是,沒人敢說出他的罪孽。
倪陶說“他知道”,他是誰呢?原以為只有倪陶知道,劉慣知道,后來原來皇太孫也知道,齊王也知道,后來,原來百官都知道!大家都小心翼翼的避開他的逆鱗,惴惴不安的等著一道光。
我原以為蘭山君要斗的是宋知味,是齊王,原來憎惡鎮國公父子、齊王諸人,直到真相層層剝開原來是有人給天下臣民點了巨大的天光。早知故事如此熱血,我就不該用嗑CP的態度來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