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對什么都不太認真的人,不管學習,工作,還是做家務,都會覺得差不多就行了。我曾為自己這個特點找過一個很得意的借口:用20%的努力去達到80%的狀態,已經很棒了。
我的學習成績一直還不錯,小考中考高考,保研,公考,雖然也有過荊棘,但一路走來還算平坦,至少沒有讓父母操過心。我內心的OS:已經中上了,可以,差不多,沒必要當學霸。
畢業至今,我在三四線城市換了三份工作,從投入到本專業的上市公司開始,堅持到了生寶寶前一周,休完產假后因無人照顧孩子,不得已辭職換了一份老家的清閑工作。在公司的兩年時間,因性別限制而錯失了一些機會,于是,思想也開始轉變,從不屑于體制內到擠入體制內。
家務,一直是我不太滿意但卻沒有怎么改變的地方。去年接觸了極簡生活,頓時被洗腦,原來生活可以這樣,而我就是各種反面典型,看完了《斷舍離》《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我也迫不及待的動起手來,但80%的動手都有始無終。我會自我安慰:知道就可以,差不多行了。
愛好,特長。每當填寫一些信息表格看到這兩行時,我就覺得很發愁,包括這次入營時讓做自我介紹。特長,嗯,可以寫專業,但心虛,這時候就知道自己學業不精了,只夠個差不多。愛好,嗯,很多,但基本都半途而廢了。看書,稀稀拉拉,沒看出系統和門道。喜馬拉雅弄電臺,只發了幾個小說試音,然后就沒然后了。寫作,期待有一天像畢淑敏一樣,可當下寫篇文章真是比擠牙膏都難。日語,我心心念念的一門外語,可學習進度總是猶如蝸牛爬,一直在反反復復。
今天,大頭(微信號:大頭說時間管理,2016年9月5日)文章里說“鉆研一個領域是立足之本,涉獵其他領域則是創新之源”,一句話戳到了我心上。我在自以為“差不多”的世界里表面上洋洋得意,但其實內心很受挫,望著理想中的自己,深知這段差距是需要付出另外80%努力才能達到的。
但卻一次次退縮,一次次放棄,就因為“差不多”的心理在作祟,對自己“太好”,不舍得付出更多努力,不舍得早起,不舍得不看電視劇,不舍得不刷微信微博,一切的不舍得換來了如今的“差不多小姐”。
寫下這些的時候,其實是很難過的,是對自己這些年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態的否定,現有的結果遠不是所期待的,我不喜歡現在的這個自己。
撕破自我安慰的謊言,“差不多”的潛臺詞不是已經很棒,而是遠遠還不夠,本可以更好。
做不到斜杠青年,至少先努力去掉“差不多小姐”的標簽。
對自己說:為了不讓“理想中的你”漸行漸遠,請認真的對待每一件讓你變得更好的事情,請更加用力的學習,更加用力的工作,更加用力的生活,夢想只有用盡洪荒之力才配得上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