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案丨鴻源案:地下錢莊的罪與罰

自永野一郎在日本全國人民面前被刺身亡之后,豐田商事就徹底倒閉了。

不過,豐田商事雖然倒閉,卻把傳銷的火種帶到了臺灣。

任何一個經濟體如果符合貨幣泛濫和金融管制這兩個條件,幾乎都會發生傳銷大案(在臺灣叫老鼠會)。人們如果只是對傳銷人員實施打擊,是不足以制止的,因為根子在于政府把錢發多了,又沒有足夠的投資機會讓人們把錢放出去,這樣硬捂著造成的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會讓人們產生恐慌,四處尋找錢生錢的機會以圖保值,這樣,靠許諾賺大錢來蠱惑人心的傳銷也就應運而生了。?

花姐之前寫過的《日本全國直播,受害人親手殺死傳銷大佬》中豐田商事案件就是典型的案例,而今天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豐田商事在臺灣的續集。

01丨地下錢莊

要談鴻源事件,我們首先要追溯一下臺灣早期的地下錢莊事件。

臺灣剛剛光復時(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時期),有一家七洋貿易公司高利吸取錢財,拿投資人的錢進行糖、鋼鐵等兩岸貿易,但由于投資失敗,投資人血本無歸。由于其具有高利吸儲的特征,可以認為是地下錢莊的早期形式。

之后,臺灣當局為了穩定金融,取締了地下錢莊,加上臺灣正處于經濟起步期,社會資金緊張,民間更沒有多余的錢財,地下錢莊消退了一段時間。

但是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資金從稀缺逐漸變成了剩余,地下錢莊再次出現,并且有泛濫之勢。

1978年,島內的華美投資公司以月息兩分半吸入民間游資。到了1981年9月,在吸收了十幾億元資金后,華美投資倒閉,五六千名投資人為此瘋狂不已,有的心臟病發作,有的尋短見,有的退伍軍人甚至帶著炊具、寢具住進了公司的辦公室。

在臺灣,有一部分人是外省籍人士,大多數是1949年跟隨國民黨跑到臺灣渠道軍人、公務員、教職人員。人們往往以為這些人由于軍事政治的優勢,會在島內獲取不少經濟資源,這是事實,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獲取利益的只是少數高層人士,大部分基層的軍公教人員不僅無法獲取經濟資源,而且隨著退職,連政治資源也撈不到了。

況且,他們在初到臺灣時,上級的宣傳仍是“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作為基層人員的他們無不夢想著回到大陸,也沒有心思在臺灣置辦產業。可一旦他們大夢初醒,發現就要老四臺灣的時候,臺灣的資源已經分配殆盡,連房地產的價格都已經很高了。

反而是所謂的本土人士,由于在島內有足夠的關系網,能夠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經濟圈。

等到了第二代,許多基層軍公教人士的子女如果無法通過讀書出人頭地,就成了弱勢群體。在基層淪落的二代外省籍人士如果想獲得經濟資源,就寄希望于掙快錢、搞投機,他們成了地下錢莊等投機生意的主力之一。

同時,由于臺灣的長期金融管制,利率偏低,一旦資產價格和通貨膨脹起來,勢必要造成手握現金者人心惶惶,四處尋找高利率的投資方向。投資方向由于金融管制,又是有限的,那些退休的軍公教人員為了防止自己的養老金繼續縮水,急急忙忙的將錢投入地下錢莊中,即便知道地下錢莊不可靠,也總是相信自己能夠在地下錢莊垮臺之前抽身而出,他們成了地下錢莊的主流客戶。

加上許多人由于缺乏人際交往圈,在地下錢莊里反而能夠找到背景相同的熟人,有的甚至把地下錢莊當成了社交場所,離不開了。

在大陸的三四線城市里,有許多炒股的老人,他們不習慣用電腦,而是到交易所一坐一天。除了炒股之外,還互聊家常,這和當年臺灣軍公教退休人員尋求心理慰籍有著相同的因素。

在華美投資公司倒閉后,幾千名投資者中有很大比例是這樣的外省籍人士,以后,因為投資鴻源而家破人亡的人群里照樣有許多這樣的人。(花姐多說一句,一個投資人或者說投機者,在巨額利益面前,保持理智和專業化是最重要的,拿這兩年比較火爆的區塊鏈為例,進場的除了莊,剩下的都是韭菜,大部分喊著“閉眼梭,一幣一嫩模”的兄弟,可能都是被收割最狠的韭菜)

1979年,又興起了一股炒期貨熱潮。期貨交易自香港引進,以黃金、白銀、鉑金以及一些谷物,如紅豆、黃豆為主,其中黃金為大宗。不少人紛紛投入這個行業,但臺灣本身沒有期貨市場,于是,這些臺灣的公司紛紛號稱與香港、美國的市場有直線聯系。

但實際上,由于這個市場不成熟,并且缺乏秩序,許多公司只不過是坐收顧客的錢財,剝一層皮之后,將訂單轉給更大的交易公司,形成了復雜的塔式代理結構。有的公司的業務干脆就變成了賭博,知識按照香港、美國的期貨價格波動來賭漲跌。

這樣,臺灣新生的期貨業就帶上了很深的投機性質。在這股期貨熱潮中誕生了一家公司——源井期貨公司,創始人叫沈長聲

02丨鴻源起家

沈長聲是個牛人,1942年生人的他,在臺灣金融造神最瘋狂的時候,被所有人稱為“沈董”。

他的知名程度到什么地步呢?

他的話都被稱為“沈董口諭”,寫的字被稱為“沈董手諭”。

如果非要在大陸也找一個和沈長聲類似的人,不妨看一下比沈長聲大一歲,而發跡卻要晚幾年的牟其中就是那個早年當倒爺時,用罐頭和輕工產品換俄羅斯飛機的大佬)。

兩人的血液中都充滿了冒險因子,又具有一定的領袖氣質和偏執性格,加上善于發現機會,最后都成了經濟領域中令人生畏的梟雄!

然而,在1979年時,沈長聲還只是一個小角色,源井期貨公司的精英業績也有限,沈長聲當初的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撈一票走人。

到了1983年,臺灣當局大力掃蕩期貨交易,期貨熱潮迅速退去,等1984年年初,當初的期貨公司都紛紛消失了。

這時,沈長聲已經將原來的源井期貨公司轉型,早在1982年11月就成立了鴻源國際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經濟部”審批的服務范圍是國內外投資居間、顧問、咨詢服務。

而這些服務只不過是表面現象,鴻源真實的精英業務實際上就是吸金,手段就是傳銷。

沈長聲是如何想到通過傳銷手段吸金的呢?這就不得不提花姐開頭說的那個日本傳銷集團——豐田商事了。

雖然之前的文章中詳細的寫過豐田商事的傳銷手段,但是花姐還是準備簡單的再介紹一下。

日本在1981年曾經出現的這家叫豐田商事的公司,從事黃金交易,幫助客戶購買、保管黃金。

當時,日本恰好處于和現在的中國很類似的一個時期,一是貿易順差,二是外匯管制,結果就導致了一方面政府積累了不少外匯儲備,另一方面國內到處是錢。政府又靠認為壓低利率從民間抽血。結果,日本的百姓手中積攢了不少錢,卻找不到投資的途徑:想在國內做儲蓄,發現利率太低,跟不上通脹水平,手中的錢不停貶值;想投資房地產,房地產等資產泡沫已經很高了,不知道繼續投劃不劃算;想到國外投資,有資本管制,政府不讓你把錢匯出。

最后焦頭爛額的日本人開始相信那位叫永野一郎的神人,只因為憑借豐田商事發下的黃金憑證,客戶就可以每年向豐田商事領取10%~15%的租金。?

但由于利息高昂,豐田商事又沒有利潤源,只能靠吸收下線的錢款來支付前人的利息,最后爆雷了,永野一郎也因此被人在鏡頭前殺死。

豐田商事最多時曾在海外有14家分支機構,其中一支就位于臺灣。它倒閉后,臺灣商人將其伎倆盡數學會,并且發揚光大。

其中盡得精髓并且加以改良為己用的就是沈長聲的鴻源集團和其前身源井期貨公司。

花姐查過很多資料,鴻源集團能一舉做大的原因,可能是直接受惠于豐田商事位于臺灣分支機構的技術+人才轉移。

一個有野心的投機倒把分子和一群傳銷行業的大神遇到一起會開展什么業務呢?我想不用花姐細說了。

03丨瘋狂吸金

在日本先驅的精神鼓舞下,臺灣的地下投資公司風起云涌,四處吸金。其操作手法,以鴻源為例,也是四處設立分公司。

但是,與日本豐田商事玩的又不一樣,沈長聲很有技巧。他并不以某一特定行業來吸金,鴻源的下屬公司遍布各行各業,除了所謂的期貨投資、外國投資,還包括建筑、飯店、電影、廣告、安保、旅行社、電腦、百貨、中介、電器等各種公司。

至于在海外,也有幾十家各種各樣的分部。沈長聲告訴他的投資人,這些公司都很賺錢,也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為了回饋投資人,他給的利息也高的可怕,達到每個月斯四分利,換成年利是48%,而當時臺灣的正規銀行,年利率不超過10%,奇高的利差吸引了人們廣泛的投入。

鴻源集團在很長時間內維持了優質公司的名聲,因為他真的每年給儲戶發放48%的利息,毫不食言。

?在一波一波韭菜的吹捧下,沈長聲成了神一樣的存在,他所到之處,人們立即變得瘋瘋癲癲,哭著喊著叫著把鈔票往他身上砸,就像去年區塊鏈那些亂七八糟的ICO項目一樣,閉眼梭哈的人無處不在。

實際上,鴻源投資的這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公司只起到了迷惑投資人的效果,讓他們弄不清楚具體哪個公司賺了錢。真正賺錢的業務只有兩個:

第一,依靠后債養前債,只要吸金不停,就能付得起利息;

第二,依靠股市匯市賺錢。

鴻源這樣的公司之所以出現,也與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的一場臺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股市泡沫有關。

這次泡沫從1985年7月股價指數636.02點開始啟動,漲到1990年2月的12682.41點,55個月上漲了19倍之多,這個記錄至今也沒有打破。

在這一波股市狂飆中,臺灣幾乎全民參股,在高潮時期,開戶數達到503萬戶,按照每個家庭4口人來計算,影響的人群已經超過了2000w,而當時臺灣的總人口數還不到2000w,說明平均每家已不止一個股民。

在投機的氣氛中,股票頻頻換手,周轉率也大幅度增加,從1985年~1990年,周轉率增加了7倍之多,并創下接近600%的天量。

許多地下投資公司之所以能夠支持這么高的利息,是因為他們把錢都投入股市,賺了錢。而地下公司的加入,又進一步推高了股市泡沫。它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循環,將泡沫越吹越大。

04 丨鴻源“三駕馬車”

在股市盛宴中,鴻源能成為佼佼者和公司內涌現出的一位股市天才有關,這人叫于勇明。

在進入鴻源之前,于勇明曾經因為其他金融案件而被判刑,但還在重審中,一直沒有定案。遲遲沒有被羈押的于勇明投奔了鴻源,成為鴻源不可或缺的“活財神”。

于勇明絕對是個人才,他曾經預測過日元的升值和新臺幣的升值,都賺了錢。他的出現讓人們樂于相信鴻源賺錢的神話,并把更多的資金投入進來。如果說沈長聲扮演的是領袖角色,那么于勇明扮演的就是無所不能的專業總理形象。

但是為了吸金,光有兩個角色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位組織能力出色的宣傳部長。

幸運的是,鴻源也找到了一個這樣的角色,其出色的煽動性和組織能力把人們瘋狂的崇拜情緒激發到了極點。這個人就是宣傳高手——劉鐵球。

作為鴻源鐵三角的最后一角,劉鐵球的功勞就在于通過煽動、宣傳讓人們能新港情緣的把錢借給鴻源。

但問題又來了,如果純粹只是赤裸裸的傳銷,組織膨脹速度會非常快,基本上半年之內就會爆掉,結局不會比豐田商事好多少。沈長聲為了避免爆掉,把組織人員分成了兩類,第一類只相當于存一筆錢,每年獲得48%的利息就算了,沒有吃下家的說法。

而第二類叫吸儲經理,他們負責拉客,拉客越多,吃下家的錢也越多。這樣,通過把組織人員分成不吃下家的(占多數)和吃下家的(占少數),沈長聲就降低了冪級數,讓組織對資本的渴求程度放緩了,能夠維持更長的時間。?

當時臺灣的股市,每一股的價錢是15w新臺幣,普通投資者購買股份后,每股每月都可以獲得6000元股息,至于吸儲經理,則必須事先購買6股,每個月還必須發展6個新股東,每個新股東可以使吸儲經理獲得1000元的提成。

吸儲經理的投入是6股共90w新臺幣,他的月工資是:底薪8000元,自己的6股股息36000元,6個新下線的提成6000元,總計50000元,一年收入60w元新臺幣,也就是說,一年半就可以返本。

而且如果他每個月都發展6個下線,則每個月的薪水都可以漲6000元,第一年還可以獲得39600元的獎勵,不到一年就能收回成本。

花姐突然想到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段子,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

所以就選擇傳銷致富咯?

05丨鴻源崩塌

可是,傳銷畢竟是傳銷。

鴻源雖然盤子鋪的大,也有下屬公司的實體做支撐,但是也沒有逃脫借后債養前債的命運。雖然由于調低了冪級數,維持的時間更長,但到了1989年,它還是崩塌了。?

實際上,如果不是臺灣政府緊急出臺了幾個政策,鴻源還能維持一段時間,但臺灣政府突然痛定思痛,決定大幅度放開金融管制修改了銀行法,規定:

1,改變低利率政策,以后利率由市場決定,政府不管了。

2,開放銀行,以后私人資本可以開銀行,讓銀行競爭。

結果就是原本壟斷的銀行業一下子擠進了太多的銀行,銀行們為了生存,想盡一切辦法取悅客戶,以前客戶是孫子,現在變成爺了,也就慢慢地不把錢交給非正規機構打點了。

3,直接規定除了正規金融機構,其余機構不得吸儲。既然正規銀行暢通了,那么監管層也可以名正言順關閉非正規渠道了。

這三項規定一出,立即被資本市場解讀為對地下錢莊的利空,然后沈長聲的末日就到了。

鴻源不久后宣布停止出金三個月,又將新進的資本降到1.4分,比正規金融機構的利率已經高不了多少了,這樣,人們加入鴻源的興趣大打折扣,鴻源的資本雪球也就留滾不動了。

1990年1月10日,沈長聲主持記者會,宣布鴻源停止所有出金、停發所有業務經理的薪資,并首度承認鴻源負債大于資產。

鴻源的困境同時也影響到了股市,使得臺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股市泡沫破裂,在股價指數上升到1990年2月12682的高點之后(這個記錄到現在都沒被打破),急轉而下,一瀉千里,到當年10月,跌至2485點,連高峰期的零頭都不到。股市泡沫的破碎使鴻源喪失了最后的盈利來源。

沈長聲的神話終于破滅了。

06丨繼承傳統????

鴻源的崩塌讓臺灣付出了上千億新臺幣的代價,這些錢大都灰飛煙滅,留給了人們的是一地雞毛。特別是加入鴻源的絕大數人都是老人、小孩這些弱勢群體,他們攢錢本就不易,卻都心甘情愿送入了絞肉機。

很難說清楚這到底是沈長聲本人的責任,還是政府的政策造成的。特別是當年與沈長聲一樣開老鼠會的還有很多家,在最盛時,全臺灣有將近二百家。?

如今,大陸又接過了日本和臺灣的光榮傳統,繼續玩起了這種古老的擊鼓傳花游戲,甚至國內有的城市還因為傳銷而聲名顯赫(具體是哪些城市花姐就不多說了)。

最戲劇化的問題,大陸的金融環境和當年的日本還有臺灣驚人的相似,以至于我前面評價臺灣和日本的話,又可以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

當然,我國政府現如今也在積極的尋求放開金融管制的機會,但是由于中國金融行業各領域之間基本并不隔離,某個領域的問題很快就會感染其他領域,發生連帶效應。在過去幾年中,隨著股市和匯市出現大幅波動,中國也逐漸發現了放開金融管制的危險。

所以中國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轉型階段,風險既來自于約束變少的市場,也來自于政府試圖控制市場的努力。

至于是不是要經歷一次大痛之后才能解決,花姐不知道。

花姐只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在面對某些吹上天的項目、超高回報的項目時,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無數的事實證明,高明的騙局,永遠都是奔著騙聰明人去的。




想進花姐粉絲群的小伙伴,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加花姐微信哦

更多情感暖心療傷文章,

關注“花花財經”!

你也可以跟花姐聊天,

講述你的故事。

特別聲明:資料來源《一以貫之:戴立寧的經歷和堅持》

《日本、臺灣的傳銷大案》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