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本土起源說32:石家河的“中國”地位與石家河的衰落
——石家河是距今4800年到4300年時期的華夏都城
文|黃飲冰
一、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區在湖北、豫西南和湖南北部一帶,最北擴展到了黃河南岸的鄭洛地區。
石家河文化是承襲屈家嶺文化發展和演變而來的。相當于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晚期到夏朝統治的前期。
石家河文化的主要遺址有湖北勛縣的青龍泉遺址和大寺遺址,湖北房縣的七里河遺址,湖北天門市的石家河遺址,湖北當陽的季家湖遺址,湖北松滋的桂花樹遺址,湖北均縣亂石灘和花果園遺址,湖北孝感的碧公臺和漲水廟遺址,湖北枝江的關廟山遺址,湖北江陵縣的蔡家臺和張泉山遺址,湖北蘄春的易家山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遍布湖北全境,延續時間較長,集中出現的時間在距今4400年。
二、石家河的統一城邦國家形態
查石家河古城的考古資料表明:石家河古城南北、東西各有一千多米、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高達120萬平方米,是我國發現的同時代古城中面積最大的城。
石家河古城遺址群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城的中心部分是譚家嶺遺址,是居住區。
石家河聚落分布有著明顯的層次等級,由中心聚落、一般聚落和聚落群體組成。
中心聚落是石家河古城,是石家河文化時期江漢平原的統治中心。古城內部,有明顯的功能分區,包括手工作坊區、居民生活區、祭祀區和墓葬區等。以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聚落人口來換算,城內約有3萬~5萬人口。按照10比1的供養關系,那么周邊從事農業的人口就要達到30萬~50萬。
在石家河城周圍約8平方公里范圍內,緊密環繞著二三十個一般聚落,形成一個具有密切關系的聚落群體。這個群體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氣象,是一個勢力相當大的統一城邦國家。這個統一城邦國家不僅直接統治該聚落群體中的各個聚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半徑約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對荊門馬家垸(城)聚落、石首走馬嶺(城)聚落的控制。
石家河背倚大洪山余脈,周圍有河流環繞,土地肥沃,氣候溫暖,很自然就形成了以原始稻作農業為主的農業生產格局。石家河還有釀酒、家畜飼養和野魚捕撈作為農業的補充。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手工業獲得了很快的發展。石家河的冶銅業已經出現。石家河自身的生產能力很強大,再加上廣闊而富足的江漢平原做后盾,這個半徑100公里的統一城邦國家,人口規模達到30萬到50萬是可能的。
石家河的祭祀和宗教禮儀已經十分完備了。前期的祭祀場所在鄧家灣。后期的祭祀場所在印信臺。印信臺是當時最大的祭祀場所。
在石家河的祭祀場地上挖有多處祭祀坑,坑中埋著一種巨形陶祖。陶祖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這是石家河已經是父系氏族時代的最有力的證據。
石家河已經是階級國家了,而且是多城組成的統一國家而不是城邦了。也就是說,石家河結束了兩湖地區邦國林立的狀態,石家河就是當時的“中國”。
石家河比三星堆更早,與良渚城市群同時。不過,三星堆文明和良渚文明,都可以看做是石家河文明的附屬文明,這可以從石家河的玉器風格得到證明。包括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都是石家河文化的附屬文化。傳說中神農氏為天子,是天下共主,從石家河文化對全國的影響可以得到證明。
總之,石家河文化的創造族群是由古夷人和古夏人在江漢地區融合而成的華夏族群。主體族群,就是神農氏族群。石家河是華夏族群的統治中心,是此時期的“中國”。
三、石家河承載力
1、農業?
農業生產工具一般為磨制石器,器體較小而精致。有石斧、石錛、石鋤、石鐮、石刀、石棒、石鉆、研磨器等。居民們用石斧砍伐荊棘,用石鋤開荒整地,用石鐮收割谷穗,用石棒和研磨器反復碾磨谷物,以脫掉谷殼和磨碎谷粒。
糧食有了剩余的,用來釀酒、飼養家畜。飼養的家畜有豬、狗、羊、雞等。飼養家畜的增多,為居民們提供了更多的肉食來源。
捕魚在居民的經濟生活中占有相當的地位。捕魚的工具主要有石鏃、石矛、骨鏃、骨魚鏢等。
2、制陶業
制陶普遍使用了輪制技術,有專門的制陶作坊,而且有些作坊專門生產一種產品。如陶塑人、紅陶杯、小動物等。這種專業化的生產一直延續到石家河文化晚期,生產的陶器越來越精致,留下了眾多的陶塑作品。在原始藝術中,還沒有哪種藝術作品能超越石家河的陶塑藝術價值。
3、煮鹽業
西南部的三房灣遺址發現大量的紅陶杯,達數十萬件之多。紅陶杯質地粗糙,明顯不是日常使用的陶器。這種質地粗糙的紅陶杯,也不可能是為了與別的地方進行交換而專業化大規模生產的,交換的商品肯定要做得很精細。這種粗糙的紅陶杯也與當時流行的黑陶極不相配,不可能是用于宗教用途。我認為,這種粗糙的紅陶杯,可能是用于煮鹽的。在石家河,煮鹽業應該是存在的。
4、制玉業和冶銅業
石家河發掘出了許多雕工細膩、造型別致的人面形、龍形環、鳳形環和蟬形精美玉器,說明石家河的制玉業的存在。
石家河出土過孔雀石等品位較高的銅礦石,出土過殘銅片,說明石家河的冶銅業也是存在的。
考古可以說明,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就有了冶銅手工業,到晚期更加發展。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產生了專業化的制玉手工業,其制玉技術極為完善。制作過程主要有開料、制坯成形、雕琢紋飾、鉆孔、拋光等工序。玉器的藝術風格,吸納了山東龍山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的因素,改造成鮮明的地域特色,并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制玉技術的提升,預示著新工具的出現,這個新工具,就是青銅工具了。
?五、石家河的商業貿易
從古籍記載和傳說來看,神農之時就已經設市交易。《易.系辭》云:“神農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說神農為了解決大家的交換需要,設立了集市,讓大家相互交換,從而出現了中國早期社會的商品交易。在石家河考古中,遠古交易的證據也是可以看到的。
石家河有大量工匠存在,這是石家河能夠從事大規模商品生產的人力和技術基礎。有大規模的商品生產,交換和貿易就會隨之興旺發達起來。
石家河不出產玉和銅,但卻發掘出了許多雕工細膩、造型別致的人面形、龍形環、鳳形環和蟬形精美玉器,還出土過孔雀石等品位較高的銅礦石,出土過殘銅片,那么玉的原材料和冶銅業的原材料必須從其他地方來,大量的原材料的來源,靠朝貢只能解決一部分,主要部分只能靠貿易解決。
石家河生產出的陶器除自用外,還與外面的各個聚落進行交換。交換的范圍,包括今湖北省的各地以及河南省的很多地方。石家河生產的一些精美的玉器還交換到了鐘祥的六合、荊州市郊的棗林崗等地。
在石家河城周圍約8平方公里范圍內,緊密環繞著二三十個一般聚落,形成一個具有密切關系的聚落群體。石家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半徑約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對荊門馬家垸(城)聚落、石首走馬嶺(城)聚落的控制。這是國內統一市場形成的基礎。加上石家河對更遠地區的影響,商業貿易的廣度會更大。
商業貿易,在石家河城邦國家,是興旺發達的,不僅有國內城與城之間的貿易,還有與他國的國際貿易。
六、石家河古城的消失
?石家河盡管興旺發達了一陣,然而在1000多年后,大約在距今4000年左右,石家河古城與三星堆古城一樣的命運,突然被廢棄,直到西周時期,才有人居住,才筑有小小的土城堡。石家河這座史前巨城,就在歷史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個情況,在研究夏朝的時候,必須很鄭重地對待。因為距今4000年以后,文明中心的確從江漢轉移到了中原。所以夏朝的起源地在江漢,但夏朝的確是中原王朝。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之間,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明、江漢地區的石家河文明、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明,都一致地出現逐漸消落的狀態,而且在距今4000年不見蹤影,原因在于這些文明北入中原了,這才是夏朝以及商朝形成的基礎。
炎帝和黃帝是北方歷史,伏羲女媧是中原歷史,神農夏后氏是南方歷史,這樣的歷史觀,恐怕才是正確的。五帝是以黃帝為根,黃帝又是承接神農的,而夏朝又是承接堯舜的,南北集團在中原進行了多次的權力轉換,也是符合邏輯的。
從文明的角度講,夏朝是江漢文明的繼續,商朝是良渚文明的繼續,可能才是歷史的真實。但文明有時和人種不完全一致,因為文明可以被其他的人種繼承,如我就認為殷商是南下的玄鳥氏人,在黃河下游生活幾百年后,與中國東部族群同化了,而中國東部的文化起點在良渚文化,在我的研究中,良渚人的主體來自兩湖地區的谷農部(華尼尸人之胡尼尸的一部)。在整個文化和人種上,都與兩湖地區建立了聯系。
黃飲冰2016年8月10日星期三于孝感。華夏江漢形成說之八:兩湖地區的遠古城邦與華夏早期都城追蹤。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修改,把其中的《三、石家河是統一城邦國家的統治中心——距今4600年到4300年時期的華夏都城》和《六、石家河古城的消失》單獨成為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