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劍膽文震亨,玩物尚志《長物志》
文/方木魚
【文震亨其人】
文震亨生在明朝的一個文化大家族,文震亨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四大才子之一的翰林待詔文徵明。文征明的兒子文彭、文嘉,與侄子文伯仁,都是有名的畫家。文震亨的父親文元發為國子監博士文彭之子,也是著名畫家。
文震亨是明朝天啟二年的狀元文震孟的弟弟,文震孟一生十進考場,后來做了崇禎皇帝的老師。文震孟為人剛直清正,連天子也要禮敬三分。他任日講官時有一次給皇帝講經,崇禎帝把一只腳擱在膝上,正講到《尚書》中的《五子之歌》,文震孟口誦文中“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一語,兩眼直瞅天子腳下,崇禎帝慌忙用袖掩住腳,再慢慢抽回,放下。
這便是文震亨的家世家風。曹丕在《典論》里說:“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币馑际钦f,一代為官的富貴人家只知道住好房子,富有三代的人家才懂得穿衣吃飯??梢?,大家風范與貴族氣質也須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末,山人盛行。所謂山人,即家庭殷實,以詩文、書畫、茶酒為樂的文人群體。文震亨其人“長身玉立,善自標置,所至必窗明幾凈,掃地焚香”。科舉不利后,“即棄科舉,清言作達,選聲伎,調絲竹,日游佳山水”,頗有魏晉神韻。
文震亨風雅,但絕不附庸,他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史學家常說:宋亡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文震亨便不幸身處這個興衰交替的亂世。清順治二年,清軍攻占蘇州后,推行剃發令,文震亨自投于河,被家人救起,絕食六日而亡。史書以十二字載其事跡:明亡,絕粒死,年六十一,謚節愍。讀來令人敬佩,心疼。
【《長物志》其書】
《長物志》這個書名很有意思,長物原指多余的東西,后來也指像樣的東西。從多余的廢物到像樣的珍品,這樣的語義翻轉,在漢字里也不多見?!堕L物志》全書共十二卷,涵蓋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榻、器具雜品之屬、位置、衣飾、舟車、蔬菜、香茗等。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相去甚遠,而是“琴棋書畫詩酒花”的雅文化之必備品,所以,既可以理解為多余的東西,也可以認為是像樣的東西,是為“長物”。有人把這本書說成是“相物術”,倒也貼切。
其實,哪有什么多余的東西,倒有頗多的多余之人。有人在讀過《長物志》一書之后說:我輩存世,一無意境可尋,二無長物嵌身,三無氣節可存。如此看來,都是多余之人罷了。讀來令我等茍且殘喘之輩汗顏。
讀《長物志》,不得不說到文震亨的美學觀,文震亨走的是“雅人深致”的上層精英路線,崇尚“古、雅、韻”。文震亨好友沈春澤在為《長物志》所作的序言中開講到,書中所談雖是些瑣雜碎細之物,不能擋寒療饑,于人是閑事雜物,于己卻是寶貴之物,視為連城美玉,不惜一擲千金。而恰恰是馭物有道,才能看出一個人有沒有韻、才、情。
文震亨是蘇州人,就是我們在古文里常見的姑蘇人氏,有人這樣揣摩文氏當年的心境:“我正是怕蘇州人的巧心妙手慢慢變了,而這些無足輕重的小玩意兒過了若干年后再流行起來,人們卻說不出其所以然,我這才想到要為后人記下來呀!”
料應是如此。
【《長物志》節選】
原文:
琴
琴為古樂,雖不能操,亦須壁懸一床;以古琴歷年既久,漆光退盡,紋如梅花,黯如烏木,彈之聲不沉者為貴。琴軫: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為徽,不貴金玉。弦用白色柘絲,古人雖有朱弦清越等語,不如素質有天然之妙。唐有雷文、張越;宋有施木舟;元有朱致遠;國朝有惠祥、高騰、祝海鶴,及樊氏、路氏,皆造琴高手也。掛琴不可近風露日色,琴囊須以舊錦為之,軫上不可用紅綠流蘇,抱琴勿橫,夏月彈琴,但宜早晚,午則汗易污,且太燥,脆弦。
譯文:
琴是古代的樂器,即使不會彈,也要在墻上掛一架。古琴以年代久遠,漆色都掉光,紋理如梅花,黯淡如烏木,彈起來聲音不沉郁的為佳。琴上調弦的小柱以犀牛角,象牙為好。人們不喜歡用金銀玉石,而是用珍珠做琴上圓點狀的徽。用白色的柘絲做琴弦,古人雖然有朱弦清越之說,但不如柘絲質樸天然。唐朝有雷文、張越,宋朝有施木舟,元朝有朱致遠,我明朝有惠祥、高騰、祝海鶴,及樊氏、路氏,這些人都是造琴的高手。懸掛在墻壁上的琴不可靠近風沙和陽光暴曬,琴囊最好用舊錦制作,調弦上不可用紅綠的流蘇,抱琴切忌橫放,夏季適合在一早一晚彈琴,中午容易出汗藏污垢,且天氣干燥,琴弦易斷。
名家雜論:
琴,古代弦樂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稱“七弦琴”、“瑤琴”。古人講“琴棋書畫”,藝為四才之首,可見琴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的墻上除了書畫,常掛的是琴和劍。辛棄疾在《送劍與傅巖叟》里寫道:“鏌铘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且掛空齋作琴伴,來須攜去斬樓蘭?!?/p>
墻上掛琴,不一定代表會彈。清朝袁枚云:“我不知音偏好古,七條弦上拂灰塵?!倍諟Y明更甚,他那把琴干脆就沒有弦。人們說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边@種境界不是一般人的風雅。詩人何其芳曾這樣說:“我準備寫一篇《無弦琴》,準備開頭便說那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古人,說他的墻壁上掛有一張無弦琴,每當春秋佳日,興會所至,輒取下來撫弄一番。”
而如果你被文震亨“琴為古樂,雖不能操,亦須壁懸一床“的假象所迷惑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文震亨是一名古琴高手,他不僅能彈,還著有《琴譜》一書。當年,文震亨以貢生身份被召入宮,只因“琴書名達禁中”被皇上賞識,改授中書舍人。當時流傳甚廣的一件雅事是,崇禎皇帝制作了頌琴兩千張,命文震亨為每一張琴題名。僅此足以見文氏因琴而起的聲望。清朝入關,將琴藝看作是“聲色”之類,凡皇室不習琴,明朝留下的琴都被收起,現今故宮還藏有唐、宋、明古琴百數十張,想來其中定有文震亨題名的古琴吧。
原文:
劍
今無劍客,故世少名劍,即鑄劍之法亦不傳。古劍銅鐵互用,陶弘景⑴《刀劍錄》所載有:“屈之如鉤,縱之直如弦,鏗然有聲者”,皆目所未見。近時莫如倭奴所鑄,青光射人。曾見古銅劍,青綠四裹者,蓄之,亦可愛玩。
譯文:
當今之世缺少劍客,所以也就缺乏名劍,即使是鑄劍之法也久未傳世。古時之劍就已用銅鐵互雜合金,南朝陶弘景《刀劍錄》記載:“彎曲如勾,緊直如箭弦,且鏗鏗然有金屬嗡鳴聲”,這些都不能親眼所見了。最近的劍最好的是日本人所鑄造的,青光間劍氣逼人。曾見過一把古銅劍,青綠色的銅鹽包裹著,收藏作為玩意也挺不錯。
名家雜論:
劍,有“百兵之君”、“百兵之祖”、“兵器之首”的美稱。我國好劍之風源遠流長。在古代,劍與“琴”或“書”并稱,所以劍客詩人有“琴劍飄零”或“書劍飄零”的說法。李白“拔劍四顧”、辛棄疾“挑燈看劍”皆有“高士之風”,文震亨所言“今無劍客”,大概便是仰慕這種英雄氣吧。
長鋏,劍之一種,刀身劍鋒長者稱“長鋏”,短者稱“短鋏”?!稇饑摺R策四》載: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寄食孟嘗君門下,因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三談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后來長鋏多用于形容處境窘困而有所求。
聽過一首文人曲,常在耳邊回蕩: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兩袖清風為誰忙,國家不用做棟梁。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無可牽掛,十年寒窗付東流,壯志未酬歸故鄉,天下興亡事,在我胸中藏。
明末文人以收藏日本刀劍為雅道,而又不止于刀劍,小如梳扇、大如櫥箱,金工如袖爐鉸鎖,漆器如墨匣提盒,倭人屢有驚人之作。這實際上是末蘇州的真實情境。
文震亨在寫作《長物志》時,屢次提及“倭制”,倭本身是一種蔑稱,在他眼里,對倭器的肯定,實際是倭人莫大的榮幸。
書名:長物志
著 者:〔明〕文震亨
編 著:李霞王剛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7月
書號:978-7-5399-8089-8
定價:55.80元
頁數:424
字數:445千字
開本:16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