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有話說,|我是老師黃衣心理
在8月初的夏令營活動中,十幾個孩子里頭分別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其中有兩個五年級的男孩子,已經看得出來有擔當了。然而他們成長的環境并不了解這些,以至于孩子自身的信心也受到影響,就在這個提當與否的問題中糾結著。所以我想著把這個擔當寫出來,給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們看看,對于怎么在此時當下做好親子關系有所思考。
目前我國小學生青春期普遍提前2年,也就是在10歲左右進入青春前期,這個時期恰好是小學中年級,知識梯級拔高的過渡階段。如果家長不能轉變帶養思路,跟上孩子身心成長的節奏,顯然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響,親子關系逐漸疏遠,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下滑,導致升小學高年級以后成績上不去,孩子厭學。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對于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任務是這樣解讀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忠誠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不確定性或說是無歸屬感、為人冷談冷漠、缺乏關愛的意識。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標和信仰。
青春期成長的任務
孩子在青春期成長的任務,就是搞定自己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可以怎么做去達到自我期許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支持,尤其是家長的支持。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持什么態度,影響孩子同一性整合是否順利成功。
在和孩子們一起活動的時候,我看到大孩子們內心的擔當,這個擔當,是他們愿意去承擔責任,愿意為了維護家庭做出自己的努力。愿意力所能及的幫助爸爸媽媽照顧家、照顧弟弟妹妹。這樣的意愿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并不因為他們自身發展的狀態如何而缺失。只是有一些孩子因為長期被家長替代、壓制而無法表現自己的意愿,所以不那么明顯。
這個恰逢其時的擔當,正是家長需要看到的地方,是有助于孩子最終完成青春期發展目標“忠誠”的有效途徑!
自尊和被尊重的需求
被尊重在這個時期變得很明顯,很多孩子反感家長一貫把TA當成小孩的行為。不愿意家長左右自己的行為,不愿意家長干涉自己和朋友交往,甚至有很多不跟家長說的小秘密。這些現象對于習慣了控制孩子的家長來說實在是讓人抓狂的,我認識一位因為再也無法控制長大的兒子的行為而暴跳如雷、成天跟孩子互相扭打的媽媽。她既無奈又無助,卻不能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相反,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的需求,主動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環境和時間,同時循循善誘、引導孩子為自己的事情多方面思考再做,這樣的方式更能拉近親子關系,幫助孩子get更多的生活技能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而尊重孩子,就是承認孩子可以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了,就是信任孩子的擔當,給孩子自立成長的可能。
對家庭的忠誠需要被看到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對家庭的忠誠是非常突出的。
很多大孩子愿意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事情,可是幫忙有時候會出錯,有可能拿的東西不對,放的太多太少或者蹭掉了什么東西,打碎了什么東西,于是被爸爸媽媽責怪。孩子本來想要學做事的心情一下子被打擊了,前面做的努力都不被家長看到,面對這個委屈孩子不知道怎么辦。
有些孩子是看到爸爸或者媽媽很辛苦,于是潛意識就去替代父母親申訴這個辛苦,其表現就是讓自己的行為吸引父母親的關注。
結構派家族治療創始人米紐慶的唯一華人入室弟子李維榕老師說:“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反映父母的問題,80%反映的都是父母婚姻的問題,主題幾乎都是瑣碎的事情。家庭的癥狀總要從一個人身上的病癥反映出來,而孩子通常首當其沖的承擔了病人的角色。”
看到孩子的狀態=看到家庭的狀態,這也就是我們做為心理咨詢師,總被世人誤解為“算命的”的原因吧。看上去這個誤解很荒謬,可是孩子替代呈現家庭問題的現象,卻是事實。
這一切承擔,都是因為愛
孩子對家庭的忠誠是與生俱來的,是從愛的本源而來的。也最終會在愛的支持下學會守護自己的邊界,成為獨立的人。把對自己的期待和社會對自己的要求統一起來,完成同一性整合的過程。
所以我們的家長要看到青春期的孩子所具有的心理能量,那種擔當的力量。用愛去溝通去接近這個關系,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從而給孩子順利蛻變成一個外在表現更有擔當的人,能夠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言行。
這樣的孩子行事更加從容,學習、做事更加主動,更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并懂得如何相處。想要拉近和青春期孩子的關系,就去看到TA的擔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