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靜夜聽雨,喜歡聽雨點敲打屋頂瓦面的啪啪聲,喜歡聽雨水滾下屋檐后的嘀嗒聲,喜歡聽大雨落在樹叢中的沙沙聲。我的喜歡來自小時候第一次靜夜聽雨的體驗,那是一種美妙地、幸福地體驗。
小時候農村很窮,家里更窮。我家所在的那個村那個生產隊有十多個農戶,除了兩家是瓦房外其余的都是茅屋,我們家人口多,一家全擠在幾間茅屋里。屋頂蓋的是稻草,經過春夏雨季后大部分稻草已經腐亂,秋季下雨就會漏雨,可以說是大落大漏小落小漏、不落了還有三天漏。每當下雨天,屋里擺滿接漏水的盆盆罐罐,多的時候在屋里走動都要小心翼翼生怕碰翻接漏水的盆罐,屋漏水一天到晚叮咚滴個不停,如果是晚上突然下雨,雨水漏濕床鋪,只好卷屈在沒有漏濕的一個角落。正如杜甫詩中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我討厭下雨,更害怕晚上下雨,那時的夢想是有一天能住上瓦屋。
農村包產到戶后,父親沒日沒夜的打理分到的十多畝田地,盼望能有好收成,盼望能改善居住條件,稍微有一點空閑的時間,就自己學著做瓦,先是做泥瓦坯,瓦坯做好后,到距家十多里的山里去砍柴,再請師傅建窯燒瓦,當然師傅只是指點,具體工作還得父親來做,父親日夜不停地往窯里送柴火,當小山般一堆的柴燒完,瓦也就到了火候,父親卻滿臉黑紅一身疲憊。十天后敞開窯門看到燒好的小青瓦,父親黑紅的臉上露出笑容。燒好的瓦還只是建房所需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事需要他去做,接下來做土磚、準備木材。經過一年的準備,各種材料基本備齊,還感謝老天,田地的收成也很好,剛進入秋天父親就請人建造當時最簡陋的瓦房了。
瓦房建好了,盡管簡陋我還是非常非常高興,我想之后再也不怕下雨了,更不怕半夜下雨無處安身。我盼望著下雨,盼望著下雨不再用盆盆罐罐接屋漏水的感覺,期待釋放那份無比喜悅的心情。
直到深秋的一個晚上,我已上床準備睡覺,突然屋面上響起一陣接一陣辟叭聲,哦,雨終于來了。我起床看雨,看到在昏黃燈光照到的地方豆大的雨點在秋風的裹挾下砸向地面,再檢查屋內,沒有一點漏水,啊,我家終于住上不怕下雨的瓦屋了。家人很高興,我更是興奮,這時雨點敲打瓦面的叭叭聲,屋檐水墜地的嘀嗒聲,還有平時聽不到的雨落樹叢的沙沙聲,就象是音樂,簡直就象天籟之聲,這聲音一直撞擊我的心,直到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間。我靜靜地的聆聽,聆聽這人間最美的音樂,享受這幸福的感覺!我突然體驗到了白居易《秋雨夜眠》中的意境: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接下來農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家的房子由簡陋的瓦房變成了紅磚房,弟弟接過父親的擔子,把紅磚房再變成了樓房。雖然我參加工作在鄉鎮,卻也是住的樓房,盡管下雨聽不到雨打瓦面的聲音,但我仍然喜歡在寂靜的夜晚聽雨的聲音。
每當下雨的晚上,特別是秋天下雨的晚上,我會放下手頭的事情,靜靜地坐著聽雨聲,這時,在記憶的深處會響起當年第一次住上瓦屋下雨的聲音,會閃現父親為修瓦房勞累的身影。
我雖然體會不到宋人方岳《聽雨》中的禪意之境: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但也沒有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惆悵。
在靜坐聽雨時,生活的艱辛,待遇的低廉,工作的煩惱都會在嘀嗒的雨聲中消失,父親的形象會激勵我前進。如今父親已離我而去,靜夜聽雨成了我對他深深地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