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閑談
?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的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 ?
? ? ? 上了大學后,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沉默,同樣身邊人也變得越來越沉默,每天在一起聊天的話題大多就只是吃喝玩樂,只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心思,再也無人傾述。
? ? ? ? 上了大學后,圈子越來越多,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三觀似乎也被看得提上了臺面,人際交往純粹的普通不過。
? ? ? ? 可是我們為什么變得沉默且不愛交際了呢,原因有很多,下面講一個小故事。(不含貶義)
? ? 對牛彈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彈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 ? ? ? ?? ? ? ?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著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吃草。公明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老黃牛卻在那里無動于衷,仍然一個勁的低頭吃草。
? ? ?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 ? ? ?? ? ? ?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仍然低頭悶不吱聲的吃草。
? ? ? ? ? ? ? ? 最后,老黃牛慢悠悠的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 ? ? ? ? ? ? ? ?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于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 ? ?
? ? ? ? ? 上面這個故事是對牛談琴的典故,這個成語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因而常常帶有貶義色彩。(此處不含貶義)。
? ? ? ? ? ? 放在現在,你不是音樂家(當然也可以是),他也不是牛(這絕不可以是)。相對無言可以解釋為當每個人的精神內核越豐富,就會越來越遠離當前社會的標準化人格,生出一些明顯的個人特質來,而擁有這類特質的人,再遇到一個和自己有深刻的共同話題,強烈的共同興趣的人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這時候,就只能與他人保持普通交往的距離,反之就與對牛彈琴的道理差不多。
? ? ? ? 圈子不同別硬融,三觀不合別硬掰。
? ? ? ? 天地之大,知音難覓。再確定周圍沒有可以與之交談的人,漸漸的把話放在心中,保持沉默。
? ? ? 人人都在說話,好像在交流,其實每個人都無心聽別人怎么說,都在自說自話,每個人都是孤島。
? ? ? ? 為什么說每個人都是孤島呢,因為孤島上只有自己。無數次的想把他人拉到自己的島上,為他準備了最豐盛的晚餐,可最多的也只在岸邊停留,稍稍就走。
? ? ? ?
? ? ? ? 于是,在多次失敗之后就更傾向于減少與人的交往。當我們的人格越來越豐富,而在海上漂流的人又沒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我們明白遇到一個近似人格,使我們興奮的人的幾率是在不斷降低的。
? ? ? ? 然后就會出現無效社交,什么叫無效社交呢,大概就是他不喜歡吃我島上的飯菜,我也對他擁有的不感興趣。出于禮貌和和平共處的需求,我們很少會把無趣感和反對意見明確的提出來,只消耗時間卻沒有產生樂趣和增進感情,令人生厭。
? ? ? ?
? ? ? 一個人在這島上多好,種種花草,閱讀書本,自說自畫。沉默著沉默,漸漸的就體會到了一個人玩的樂趣。
? ? ?
? ? ? ? 大家越來越沉默,越來越多的獨處,越來越不愛戴上面具裝模作樣的生活,說明大家越來越尊重個人時間的價值,其實是一件好事不是嗎?
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