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和馬的故事】
記得小時候聽父母講過一個關于驢和馬的故事,大致內容如下:
在唐朝的貞觀年間,有個人開了一家磨坊,并從集市里買來了一頭驢和一匹馬。然后就把它們一起關在一個不見天日的磨坊里,天天讓它們繞著石碾子轉。此時,驢受徹底失望了,心想自己余生要在這個黑磨坊里度過了。于是不斷伸長脖子發出刺耳哀鳴。經常被磨坊主暴打,結果驢子時間一久,瘦骨如柴。
馬卻不然,雖然它跟驢子干著一樣的活兒,但它從沒忘記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使命。在日復一日的機械運動中,它一直告誡自己,只要能夠吃苦耐勞、不偷懶、不斷努力,自己就一定能夠沖出這小黑屋,重新走進廣闊的天地縱情馳騁。于是,馬在黑暗中賣力地工作,整日的操勞不但沒有把它拖垮,反而使它更加膘肥體壯、四肢矯健。
終于,機會來了。一心向佛的唐王下定決心,讓玄奘到西天取經,并下旨在百獸中為其選一坐騎。后來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經過千挑萬選,最后,玄奘選擇了那匹膘肥體壯、吃苦耐勞的馬。于是,唐王下詔,將馬賜予玄奘,封號白龍馬。馬隨玄奘西去,一路歷經坎坷,取得真經,獲如來佛賜金身。而驢子仍舊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小磨坊里,日復一日地圍著石碾不停地轉啊轉啊……
面對同樣的處境,為什么馬和驢卻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和表現呢?因為他們做出判斷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明顯馬是樂觀主義者,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出去,將來一定會有作為。而驢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面對逆境,無力改變,只能被無情的淘汰。那什么是價值觀呢?
在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的自由之路專欄中特地有一節介紹了“什么決定你的命運”。往往人人與之間,認識事物的視角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過往的經歷、閱歷、見識等都不一樣,而決定你命運的是你做出判斷的價值觀。
那什么是價值觀呢?根據笑來老師的描述,價值觀最通俗、最有效的定義就是: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那怎樣得出好與壞,更好與更壞,最好與最好的判斷?這個最根本的是來源于自己心中很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各個基本概念之間的聯系。但是概念的本身存在正確與否,概念的接收存在正確與否的問題,所以做出的判斷就不一樣了。
回到上面的馬和驢的故事,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兩者的價值觀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改造自己或者改造世界的本質是在實踐中不斷的去發現,去糾正自己心中錯誤的概念,讓自己的概念變得更加接近正確。
【從基本概念開始】
體操/跳舞
大家都有印象,小時候我們學習廣播體操或者跳舞的時候,老師會首先給大家先把整套動作演示一遍,然后再具體的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有的時候甚至非常機械,一個動作要練習很久,中間的基本動作會持續很多的課程,到最后所有的分解動作完成,然后老師就會把所有動作連貫起來,再反復練習整套動作。
這是一個先自上而下,然后再自下而上的學習方式。其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跳的好的,基本上都是基本動作練得非常到家的,或者說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實的同學。
而《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在書中也明確提到,我們要最大化學習的效率,最快習得技能,應該做反復的做有目的刻意練習。要把所有的動作領銘記于心,反復操練,知道自己的哪些動作練習到位,哪些還欠缺,然后再針對性的進行練習,形成自己的心里表征。
上面的這些動作要領或者基本概念都是確定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融匯貫通,內化為自己的潛意識,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手和腳一樣。
學習英語
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很多人都喜歡聽英語大拿的學習方法,喜歡看美劇、聽VOA、背誦課文、背誦單詞。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做究竟到底有什么好處?
其實有些人并不是懶惰,而是他們不得要領。人最恐怖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對于英語學習,也應該從基本概念出發。結合自己的學習,我覺得英語學習主要有三個大的基本的概念:
-
音標和發音規則
-
語法結構
-
行文布局謀篇
音標和發音規則
發音部分主要包括了切分因素(Segmental)和超切分音素(Suprasegmental )。Segmental主要是涉及48個音標,主要包括嘴唇、舌頭的位置擺放等。而Suprasegmental 則主要包括句子的連讀、重讀、異化、弱讀、節奏、語調、重音等等音素。其實相對來說,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超切分音素,因為它本質上是對句子內容的理解,所有的斷句、連讀、弱讀等都是取決于對句子的理解。
我們在心中,首先要有關于連讀、重讀、異化、弱讀、節奏等部分的基本框架,然后在聽力和口語的練習過程中不斷的關注這些框架知識,并進行有效的匹配,把這些知識點形成自己的知識樹。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在這顆知識樹上添加新的分支,從而徹底建立自己的發音方面的知識體系。
語法結構
語法其實就像是一片樹葉的脈絡,是支撐起文章的主要骨架。所以我們必須對所有的語法知識要點進行全部的梳理、總結和歸納,形成自己的語法知識體系。
語法的知識,可以在聽、說、讀、寫中進行更廣泛的操練。我們需要在這四個通道中有意識的去剖析、去拆解相關的語法知識。從而對基本語法知識點做到了如指掌,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的寫作、表達中更好的去組織句子的結構和邏輯。
行文布局謀篇
其實,文章也是有不同的種類,比如議論文,書信,散文等等。我們也需要了解各自文體的要求,然后按照要求總結出相對應的模型。
其實這一部分,我們也可以在聽、說、讀、學中去剖析,特別是在閱讀中增加閱讀的廣度,讓自己駕馭不同題材文章的能力。
其實上面三個是比較基本的底層要求。所以聽、說、讀、寫的過程對于英語來說是一體的,是英語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去重點關注內容的表達。帶著上面3個底層的要求,去反復的磨煉基本概念,建立起有效的反饋,我想攻克英語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高階知識
昨天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社會已經分層,你處于哪一層》。其實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的階層,知識與知識之間也有不同的階層。有的知識屬于高階知識,而有些知識則屬于低階知識。我們每個人其實本質上是一個節點,是一個超鏈接。人與人之間是通過超鏈接互相鏈接的。有的人逐漸扮演了路由的角色,成為了鏈接的中心,成為了高的階層。而有的人鏈接越來越少,漸漸地處于了低等。知識也是一樣,每個知識也是一個鏈接的節點。有的知識你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因為你沒有鏈接到;有的知識通過反反復復的鏈接終于被連接上,就是反常識的知識,就是高階知識。而有的知識則非常容易鏈接,則變成你的常識,變成了低階的知識。
雖然他們都是屬于基本的概念,但是給我們帶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高階的知識帶來的價值可能是所有低階知識不能想象的。就如我們做事情要做最重要的事情一樣,重要的事情帶來的價值則是不重要事情的帶來價值的指數倍的。所以我們應該去挖掘更多高階的知識,去不斷地建立鏈接,去不斷開拓的新的認知邊界。
概念空間
每一種知識,每種概念都是平行的分布在不同空間的。一些常識的知識,主要分布在下層。而上文我們提到的基本技能包含的概念,比如英語學習,廣播體操,跳舞等,則是分布在中下層的。它們覆蓋更多的專業性的領域。而像前文提到的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里的許多的底層概念:比如“注意力”,“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心智”,“付費就是撿便宜”,“重新認識機會”,“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重新認識驅動力”等等則分布在中上層。而最上層的則是跨學科的一些高階知識,比如查理芒格的100個思維模型。它們則是站在知識的頂端,是最高智慧的結晶。
踐行/反饋
我們知道的兩位年輕人談對象,往往男女雙方都滿意的時候,是最幸福的,因為兩個人建立起了有效的反饋,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系統,而持續的反饋保證了系統的穩定。相反,如果只有一方喜歡,則相對來說此系統是一個開環的系統,沒有接收到好的反饋,是單向的。所以沒有反饋,這個系統就很難持續維持,而且也不穩定。
很多道理的其實都是相通的,用哲學的話來說世界是聯系的。我們溝通表達觀點的時候,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反饋,包括肢體語言的反饋。而且希望得到的是正反饋,這樣能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動,說話的人能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聽話的人能因為這次溝通受益。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
閱讀也是一樣。有的人閱讀的很快,而且閱讀效果也非常好。而有的人則是硬著頭皮在看書,結果閱讀很痛苦。為什么同樣在看書,會有不同的結果?因為他們建立的系統是不一樣的。第一種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和書本建立了良好的反饋,把書本當做了一個朋友,從書本中的文字內容中獲得積極的反饋,形成了內心的互動。所以閱讀是愉悅的,是快樂的。但是第二種人,由于把書本看成了物,認為他是死的,不能給自己反饋,所以自己一個人就會感動無聊,感到無趣。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這種互動,這種閉環的系統是可以人為虛擬建立的,關鍵在于自己是如何去構建起這樣反饋。
同樣的道理,我們知道了基本的概念,知道了一些高階知識,這本身不能發揮很好的價值。需要通過實踐,讓這些概念和知識落地,通過實踐后的結果的反饋,建立起一個有效的閉環系統,這樣才能持續的保持整個系統的穩定,才能持續的創造價值。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統一的。缺了任何一個,整個系統就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