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之一
? ? ? ? 郭老師:請問《論語》學而篇第一章里,孔子說的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似乎講的不是一回事,這三句話相互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 不解之時則為三句話:學習而又不斷學習,不也挺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我,不也挺快樂嗎?別人不曉得我而我并不見怪,不也挺君子嗎?理解之后則為一個意思:
? 學詩書禮樂而時習孝悌忠信,不亦悅乎?有志同道合之朋自遠方來共同復興禮樂,不亦樂乎?人不知禮樂之道至大而不慍見于心,不亦君子乎?
? 或者說:學而時習以致其道,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以文會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以和為貴,不亦君子乎?
? 或者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亦悅乎?大家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理想集體奮斗,不亦樂乎?真理往往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一時半會得不到大多數人理解,不亦君子乎?
? 或者說:要做先生先做學生,不亦悅乎?團結同志友愛他人,不亦樂乎?教育群眾等待群眾,不亦君子乎?
? 或者說:學習圣賢理論用于自身實踐,不亦悅乎?有四方豪杰愿與之共學、適道、與立、與權,不亦樂乎?堅持克己復禮不為人所知而不悔,不亦君子乎?
? 或者說: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不亦悅乎?四方則之天下效之,不亦樂乎?凡人不識俗人不解,不亦君子乎?
? 或者說:學而知言知人,不亦悅乎?而又知禮知權,不亦樂乎?而又知命知天,不亦君子乎?
? ??????
? 以上所說不過例舉二三,以示意其綱概。如是萬千等說,總歸引人入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郭老師,請問這章該怎么翻譯?
? 一個人為人孝悌,而會冒犯長上的,很少很少;不會冒犯長上,而去到處作亂的,必定沒有。君子修身以仁,身立而道之將行。孝悌二字,當為仁之本吧!
1.2郭老師,請問怎么理解學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弟子規可以回答此問,躬行弟子規則無此惑。本章乃是有若學習孝悌之心得,凡孝悌者無不有此體會。所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清朝李毓秀因此而有對弟子規的編撰;宋朝王應磷因此而有對三字經的編撰。君不見弟子規,圣人訓乎?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君不聞孝于親,所當執。悌于長,宜先知乎?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文,識某文。幾千年來傳習之言與幾千年前有若之言合轍壓韻,足以代表后世學者對于首孝悌之一致共識。君子急先務,孝悌最為急。人能以孝悌為先,則百善日臻、千祥云集、萬福臨門。孝悌乃成仁之本,豈虛言哉?君子之道譬如登高必自卑,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非始于足下而不能終于千里,是故足下豈非千里之本與?
? 孝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則可慎終如始,善始善終。若以仁為種子,孝悌乃為耕耘、收獲。話說農田耕耘,未必有收獲,然而心田耕耘,則必有收獲。據此可證:外在不由人,而人偏外求;內在全由人,而人偏不求。嗚呼!舍棄通天之云梯,堵塞達道之捷徑,而曰無路可走,其真無路邪?其真不知路邪?行而不知孝悌,非其罪也,不智之故也;知而不行孝悌,罪莫大焉,不仁之故也。如不智者常可使自知之,而不仁者絕難使自行之。
1.3郭老師,不仁的表現有很多種,為何孔夫子要特別強調“巧言令色,鮮矣仁”?
? 人往往不仁而愿意表現仁,不智而愿意表現智。因為不仁不智是惡性劣性之表現,所以人皆愿意表現善性良性之仁智。如此這般本來好事一件,但是有人求勝心切而不肯付諸努力,最終就像考試為了得到好成績,而不惜大肆作弊一樣。真心真意之人多是直言正色,虛情假意之人多是巧言令色。真仁真智必定在于真心真意,虛情假意必定在于假仁假智。此乃思想品德與行為規范互證:思想有品德則行為有規范,行為無規范則思想無品德。真心真意則正直、坦蕩、自誠、誠人、言行無違,實事求是;虛情假意則扭捏、狎昵、自欺、欺人、富于作態,忙于表現。直言正色,利人、己利、利國、利民;巧言令色,意欲何為?無非利己害眾而已。倘若巧言令色能夠利益大眾,夫子何必如此再三表示反感?
? 再者巧言令色一語并非出自論語,乃是出自尚書大禹謨。足見巧言令色一類危害之大,四千年前所指貶義已成定論。巧言令色之人表現為紅口白面黑心腸,看似正常,其實不正常,披著人皮吃人,讓人防不勝防。偽善大于惡,好比奸細大于敵人,打著紅旗造反,使人不易看穿。因而千百年來家國天下之中,巧言令色之徒無處不在,朝朝斬之不盡,代代殺之不絕。既為毒物一株,何以猖獗致此?其必曰見怪奇怪,其怪愈奇。諸如鴉片戰爭,一國煙鬼去打洋煙販子。諸如軍閥掃黃,一群色鬼去清妓院窯子。這無異于抱薪救火,也無異于揚湯止沸。凡夫俗子之于巧言令色,亦復如是!
1.3郭老師,請問“鮮矣仁”是啥意思?
? 沒有別的意思,就是“仁鮮矣”的意思!鮮者,稀罕少有稀奇少見也。這里當指絕無,但是亦可僅有。何以雖無卻有?以其君子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無所不用其極,無入而不自得。目的若是正確時,手段可不拘一格。正所謂:真到假時假亦真,假到真處真亦假。
1.4郭老師,請問怎么去解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三者,幾翻多次也。省者,反觀內省也。忠者,不存二心也。信者,有始有終也。忠信而不好學,則孤陋寡聞而陷于愚忠愚信也。故忠信之余,不廢傳習也。傳習者,先王之道也。夫先王之道乃典章、制度、人物、名法也,或曰:天地祖宗之神器也。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亦自然運道、道運天、天運地、地運人、人運社會也。社會源于自然,自然大于社會。自然者,萬物之母也。社會者萬物之一物也。自然并不以人之意志為轉移,而社會卻完全以人之意志為轉移。自然并不有求于社會,而社會卻處處有求于自然。故先王取法于自然,以運用于社會,譬諸以母親之乳液,哺養于整個身體。自然者,天道也。社會者,人道也。古人云:天道遠,人道邇。又云:譬如行遠必自邇。是故凡諸中人者略加思索,則此意不言而自明:亦即只可通過切近之務實達到高遠之目的,而不可通過玄虛之空談達到高遠之目的。忠信而傳習,曾子之心得也。孝悌以務本,有子之感言也。此皆學而時習之道也,一以貫之之道也,出入由戶之道也,升堂入室之道也。
1.5郭老師,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之為政理念對當今執政者有何借鑒意義?謝謝!
? 西周時期之禮制,為天子封地千里、兵車千乘,諸侯封地百里、兵車百乘;東周時期天子式微禮壞樂崩,鄭衛侵權、秦楚擴張、齊晉更霸、吳越逞強,當時各國攻戰殺伐火力兼并,地過千里車過千乘。待至春秋末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故所存小國所剩無幾,而大國皆為千乘,乃至萬乘。所謂道千乘之國,乃言其治理大國,當恭、信、儉、愛、有度。此種為政理念任何時候皆不過時,而對于當今之執政者亦不例外,其具有非常重大之借鑒意義,即使是照搬亦不為過。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烹飪講求選材、配料及火候,治國講求態度、方法及妙用。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是說恭、信、儉、愛皆做到位之后,才有資格使民,而且必須有度。雖然按照規矩易,但是把握分寸難。火候、妙用、張弛有度,非下學而上達者,莫知其極也!是故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
1.6郭老師,孔子是極其重視學習詩書禮樂的,為何又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呢?
? 無有余力,難以學文!雖然山要綠化,人要文化。但是山刻薄于石而其培土也不厚,則何以綠化?人刻薄于智而其培仁也不厚,則何以文化?子曰:繪事后素。子夏曰:禮后乎?因而曾獲夫子贊許,由此可知仁先于禮。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中庸云: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大學云: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故厚而新禮,聚斂而寧盜。
? 以上亦說明仁先于禮。仁先于禮,即是行先于文。所謂先者非前半生后半生之謂也,乃實踐與理論之謂也;非相覷抵牾之謂也,乃相得益彰之謂也。君子以道立志,以德修身,以仁存心,以義行事,以禮克己,以樂抒懷。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喪斯文也哉?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孝親當執,悌長宜知,謹言慎行,著信于義,慈心泛物,博愛群生,親自躬行,以仁為本,余力學文,斐然成章!
1.7郭老師,請問“賢賢易色”中“易色”怎么解釋?
? 以其見賢思齊而易其巧言令色,表達的是一種重賢輕色的思想。“易”與格~率~等字,皆是兼有多重含義。
1.7郭老師,請問為什么子夏說:賢賢易色,竭力事父母,致身事君,交友有信,雖曰未學,必謂已學?
? 賢賢易色者,重賢輕色也。事父母能竭其力者,孝也。事君能致其身者,忠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者,誠也。忠孝且誠,不待學而自然天成,或學而后成,及其成則一也。故云: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