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老師這周的“成長率”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做起來確實個非常非常有難度的事情,能做到如此地步的企業可謂是鳳毛麟角,因為每個事物的發現都會有“上限”。初步的時候因為發展空間比較大,一個好行業要做到一定的成長率,相對來說還比較容易,一旦發展到足夠大時就遇上了“上限”,玻璃頂橫旦在哪里。其實這個時候很多企業的突破天花頂的原因:可能是增加維度。它不能夠依仗單一行業來突破這個玻璃頂,它必須另外尋找一個甚至幾個其他的行業來保持它的“成長率”,如果找不到,那么這個企業就會由有“成長率”,衰退到保持賺錢,再到維持溫飽,直至虧本消失……
老師把生意分為四大類:一,滿足溫飽的生意;二,賺錢的生意;三,有成長的生意;四有成長率的生意。還有就是不賺錢的不算生意的生意……他把后三種甚至最后一種作為“創業”的標桿和基本要求,這可能跟“萬眾創業”和“國家意愿”有根本上的出入,不能以此來理解“萬眾創業”。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要明白“怎樣使這個世界運轉起來”?就好像一臺機器,光有關鍵零件(成長率)是運作不起來的;再比如浪尖(成長率)是怎么來的?它必須得有下面數不清的水分子的支撐嘛!再說“成長率”,如果沒有那些沒有“成長率”的公司和個人貢獻出來的財富,你的產品永遠也只是產品,何來“成長率”呢?
甚至可以說“創業”和“萬眾創業”完全是二個不同的概率,也是二個不同的層次。“創業”一個人或許是一個團體的事情,“萬眾創業”是無數人無數個團隊的事情,而且這個“事情”是無數個事情的事情。
“成長率”只能是個標桿和追求,而不能以此來衡量“萬眾創業”,甚至是“創業”。“創業”的基礎點應該是能賺錢,就是一個好的“創業”。因為“創業”的“成功”才是問題的至關重要的部分,但“成功”誰能保證,再好的“創業”點子、再好看起來有“成長率”的“創業”都會面臨失敗,那么“成長率”又從何談起?
國家的“萬眾創業”應該是讓更多的人來干這些不能確保成功的事情,從而提高成功的概率,培養更多的成功的企業。國家要的效果不僅僅是一個企業一枝獨秀,國家要的效果是百家齊鳴、萬紫千紅、遍地花開。而單單的一枝獨秀難免顯得“蕭條”,一家歡喜百家哀——誰愿意看到如此場景?
所以,拿“成長率”去衡量“萬眾創業”多少有點牽強,就好像某一處掀起的“十米巨浪”比不能代表是整個海洋的“景象”……
“成長率”可以當做我們“選擇”的標桿,但不能當成是我們的“絕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