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別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大人’》有感
我們終其一生,有多強烈渴盼著自己孩子的成功?究其孩子青春期這6年的燦爛年華,有多少家長真正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當我們都以“贏”為目標時,我們少了多少追逐初心的樂趣?這是我讀完《別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大人’》這本書對這些敏感時期的教育拷問。
作為和本書作者吳緯中同樣的身份,和同樣的從教經歷,我非常自責和汗顏于:我遠不如吳老師那悲天憫人的共情力和對職業的高度負責任,吳老師畢業于淡江大學英美文學研究院,從學生時代,他就立志成為一名真正“懂”學生的好老師,兒時的壯志豪情,青年時的披荊斬棘讓吳老師很快脫穎而出,從專業角度來講,吳老師在學校教育和班主任管理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1.把問題學生歸類,尋根究源其問題產生的源頭;
2.及時疏導問題學生,為迷茫沖動的孩子排憂解難。
3.傾聽學生的心中所想,能抓住學生心理最關鍵的突破口,進而達到學生自我反思和救贖的目的。
學生最后的自我反思說明吳老師的心理疏導是行之有效的,只有這樣的學生是代表著真正意義的成長,每一次學生的懸崖勒馬都與吳老師循循善誘有關系,吳老師的讓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也許是艱難漫長的,但卻是行之有效的。
本書題目是《別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大人’》,題目中有一對看似矛盾的反義詞,這實際是社會層面許多問題學生的真實寫照,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業已工作了8年時間,我看慣了太多“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的家長,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喜歡在物質層面拼命的滿足孩子的無下限的需要(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但在孩子的精神層面卻知之甚少。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不會“愛”了,家庭關系和氛圍變得緊張,這種一觸即發的戰火一旦波及到學校來,那么后果邊不堪設想。
而吳老師從“孩子,你那些逐漸被遺忘的能力”入手,如數家珍那些對于學生來說很重要但對于家長來說卻忽視的能力:“道歉,尊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自責,自省”等。
他更難得的從問題解決角度出發,奮力抓住每個懸崖邊上的孩子,把解決問題的步驟劃分的層級清晰,穩步推進的可行性方案,比如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章的“企劃人生三部曲”令人拍案叫絕(包括定義問題,找出需求,和解決方案)吳老師是英語老師出身,他把其中的定義問題簡稱為:找到5W,找出需求定義為:探究4F,“W”分別代表why,what,who,when和where這5個單詞,不僅活學活用,他把棘手的問題簡單化這幾個單詞,實際也是提煉關鍵詞的教學方式,更有針對性解決“人生企劃案”的困惑,這遠比滔滔不絕的車轱轆話要強百倍千倍!
按照這個思路,這本書每一章還采取了一個模式:由簡單的案例入手——提取問題關鍵詞——解決問題步驟——總結提升,這樣的規劃邏輯嚴謹,思路清晰,從目錄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作者的寫作意圖,非常直觀和醒目。
還有作者非常關心在人生關鍵階段的陪伴成長,吳老師應該是職業高中的一名老師,他從未缺席過一次學生的開學和畢業典禮,吳老師是性情中人,在書中他與學生擁抱的插圖可以看出他對學生是真心的祝福和送別的不舍,努力將這不平凡的時刻,創設情境,使它變得有儀式感和存在感。
教育的本質是“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生的青春期的心理成長問題不容忽視,吳老師以其莫大的信任與耐心,用春風化雨般貼心化解矛盾,并幫助教師和家長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和內心,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是我們教師界的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