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茍且,同樣需要詩化。
不要對眼前的茍且安之若素。
文 | 笙笙不兮
01
標題:《我的弟弟武大郎》(一)
作者:半點正經
(一)亮點:
1. 標題吸睛。
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會產生好奇,標題為《我的弟弟武大郎》,可是弟弟怎么會是大郎呢?標題能夠很好地勾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可謂成功了一半。
2. 敘事手法新穎。
作者采用雙主角的第一視角進行穿插敘事,情節能夠在雙線敘事中循序漸進,且加入了“大哥”的穿越,使穿越與敘事手法兩相助力,各成新意。
3. 文筆與行文手法相統一。
都屬于有點歡脫有點痞,可以迅速抓住讀者興趣點,引人入勝。
(二)改進:
1. 可以適當延長雙線敘事的內容,不必頻繁變換主角,否則容易使讀者在閱讀中應接不暇,忽略情節上的推進。
建議每個章節,只變換一次視角即可。
2. 旁白、對話、心理描寫,建議進行更加明顯的區分,對話描寫建議使用引號,目前三者是混為一談的。
3. 注意標點符號的統一。
比如這里↓
大哥問我:你到底還想不想我好了?
我點頭。
這些年大哥為我勞心費力,什么苦都搶著自己吃,好東西都讓給我。他那么想當二弟,就讓他當吧
我說,武松,你以后就是二弟了。
大哥從地上爬了起來,有些遲疑地看著我說,真的?
我說,嗯呢。
大哥說:大哥?
我說:誒。
大哥說:大哥?
我說:誒。
大哥又躺到了地上,打起了滾兒來。
這段描寫其實很妙,三言兩語,既表現了“我”心中所想,也將大哥的形象立了起來,很生動。
劃重點的內容為,逗號與冒號的交替使用。建議統一。
如果對話描寫不打算使用引號,那么如果用冒號,就統一用冒號;如果用逗號,就統一用逗號。
另外最后一句:
大哥又躺到了地上,打起了滾兒來。
我們在寫作中,“了”這個字眼,其實能不用就不要用,最好只在必要的時候使用“的”和“了”,這也是避免語句啰嗦最簡便的辦法。
02
標題:《草原男人去見成吉思汗》
作者:獨立自我的傻子
(一)亮點:
1. 細節勾連感很強。
“草原白,60度的烈酒”反復出現,用一個意象牽連起對父親的思念,別有韻味。
2. 白描式的回憶畫面直戳人心。
比如這段↓
我開玩笑的(此處應為“地”)跟我父親說:“爸,我后天去爬山呀,你去不?”父親兩眼一亮:“去哪爬啊!”我指著北面說:“就甘德爾山那邊,前不久不是建了個成吉思汗像么,想去山上看看成吉思汗。”爸爸連連點頭:“哦,那你到時候記得叫我啊。”
七十幾歲的年齡,哪里還能爬動啊,我只是逗逗他。
還有這段↓
凌晨2點,磅礴大雨淹沒城市,街道空無一人,期待父親夜晚找到休息的地方。我也疲憊的準備回家睡一會,再去尋找。
夜里疲倦無夢直到天亮,直到接到派出所來的電話,讓去認尸。
呼吸漸深,心似乎掉到地上。一路開車沒有眼淚,沒有太多言語能表達的想法。我甚至不知我闖了紅燈。
我沒有祈求上蒼,祈求這不是父親的尸體,反而我會在一瞬間希望是父親的尸體。
打開白布的瞬間,看見父親的臉。慘白到沒有血色,冰冰冷冷的。我沒有上前去摸,我怕上一次溫暖的擁抱就此跑掉。
靜止的畫面里,只有我深深地呼吸,將一切吸收到肚子里,深深埋藏。
環境、心理、動作之間融合度很高,表述流暢,沒有過多的修飾,就令人動容。
3. 首尾呼應,銜接得很完美。
作者通篇都沒有過多情緒上的渲染,卻感情真摯飽滿,令人揪心,對于情感表達的尺度拿捏得很到位。
(二)改進:
1.開篇不夠精致,細碎的文字問題比較多。
比如↓
前些天出差,從內蒙古的大西頭跑到大東頭的錫盟。滿心歡喜想著買兩瓶正宗的太仆寺旗草原白,60度,回去就可以跟老父親好好暢聊一番。付款的剎那,錢包掏了一半,我卻僵持住了身子。
你知道嗎,那撲面而來的畫面感,抵擋不住的情緒瞬間來襲。
“不好意思,我不買了”聲音還在顫抖,可我已經在努力地平靜心情,克制顫音。
“付款的剎那,錢包掏了一半,我卻僵持住了身子。”這一句描寫動作過于細致,且后文并沒有點明為何“僵持”。
改寫:
付款的剎那,我伸出去的手忽地一頓,這才想起父親已經離我而去了,心里倏地一疼。
2. 注意“的地得”的區別使用。
3. 文中出現稱謂混亂。
比如↓
你知道我家離景區有多遠嗎?10公里,父親就這么倔強的走了10公里。可他為什么會朝著成吉思汗景區走呢?是不是因為我說要帶他來看成吉思汗,可沒有兌現承諾。他是不是認為我還在那里,我在那里等著他。
這個“你”指的是讀者?還是誰?整篇文是第一人稱,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就盡量使用第一人稱,以免出現人稱混亂。
這也是我們寫作中常犯的一個問題,寫著寫著,會由于代入過深,不自覺寫成自嗨體。
另外還需要注意一下,在寫作中,對于虛構的情節作者要能高度代入;對于真實事件,也要做到一定的抽離,才能保持寫作狀態的理智。
03
作者:曹楠_
(一)亮點:
作者的邏輯思維很強,針對中軸線的南起點——永定門的歷史意義、時代沿革進行了客觀的闡述,并且有一定的畫面感。
且開頭結尾得到了很好的呼應,能夠將發散的思維從容收回,這點很棒。
(二)改進:
作者行文中瑣碎的問題較多,要更加嚴謹一些。
1. 句子略長,缺少必要停頓。
比如開篇↓
內九外七十六個城門中北京中軸線上的南起點:永定門現在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南二環北側,西鄰先農壇,東臨天壇公園。現在我們看到是2004年開動復建后的永定門已經成為北京南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特別是最后一句,整句只用了結尾一個句號,會使讀者產生閱讀障礙。
短句可表強調,我們在寫作中應該好好利用句法中的停頓。
再比如↓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大腳印禮花在復建后的永定門開啟了第一步……
這句話,讀起來會不會有種喘不過氣的緊迫感?且會造成句式過于復雜,很容易產生語病。
即便沒有語病,讀者也需要調動十二分的認真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加大閱讀過程的吃力。
2. 標點使用、文辭表述不嚴謹。
比如↓
(1)
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它是南北中軸線最南端的標志性建筑,明清兩朝皇帝往南游幸,郊勞等活動都必經此門。在明朝始建之初永定門就是北京城南端的重要防御屏障。是北京的南大門。
(2)
隨著北京城市改造于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近五十年后,為了完善中軸線北京城文物建筑,開始了復建工程(當然當中有著許多曲折的故事)
(3)
1949年2月3日是大年初六,這一天天還沒亮,前門大街上跑過來幾個身影,手里都拿著一面黃色的小旗子,上面寫六個大字“解放了,天亮了。”,邊跑還邊回頭喊著
“可別晚了,可別晚了。”
抽出來的這幾段,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存在的標點問題:
在明朝始建之初永定門就是北京城南端的重要防御屏障。是北京的南大門。
這句話本身表述的是一個連貫意思,中間的標點應該使用逗號。
第(2)段里,第一句話我讀不懂是什么意思,語句混亂。另外(2)段尾的句號呢?
此處劃重點:
文章排版一定要注意,這是我們對自己的文章,以及審稿編輯的起碼尊重。
如果我是審稿編輯,看到這樣不嚴謹的開篇,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不論文章內核究竟寫得如何,初始印象已經大打折扣了。
作者的文章寫得很棒,知識面也很廣,只要在這些細節問題上多留意下,文章質量可以很快提高一個水準的。加油!
04
作者:紅酒77
(一)亮點:
這是一篇典型的雞湯文。
一正一反兩個事例,支撐起作者的文章標題,骨架和內容都中規中矩,符合雞湯文事例——道理——事例——道理的特點。
如果作者寶寶們想要嘗試雞湯文寫作,這樣的結構是最不容易出錯的,可以借鑒,但要注意事件選取和文章主旨之間的關聯性。關聯得好,就能夠抓住讀者痛點,引發共鳴。
(二)改進:
1. 同樣是文章排版的問題。
寶寶們要時刻記得,我們發表在電子媒介上的文章,除少數為了表示強調或排版美觀而使用居中短句外,所有文章的段落開頭是不用再空兩格的。
電子閱讀的文章排版基本格式為:
段首不縮進,段落與段落之間空一行,且要比紙質書籍的文字分段更細致一些,避免長段落出現,造成讀者閱讀困難。
2. “的地得”使用不當。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建議寶寶們平時勤記一下三者的區別用法,百度上搜索很便捷的。
在大多數編輯眼中,這真的是個不算嚴重,但足以大大左右文章好感度的問題。
3. 提個小節劃分的建議。
比如這里↓
周圍的朋友沒有一個不勸她離婚的 ,但是小文卻認為兒子不能沒有父親,孩子的爸爸再無能、再一無是處,可終究是孩子的親爹,小文不希望兒子在單親家庭里成長,她說要給兒子一個完整的家。
―2―
可是這樣的家,與單親家庭又有什么區別呢?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女人結婚生子,不就是希望能有個溫暖的港灣讓自己停靠嗎!既然這個男人給不了你溫暖,給不了你依靠,反而需要你來養子,那么,這樣的婚姻對女人來說還有什么意義。
第2小節第一句,與上文的關聯更大,放在第1小節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另外,第2小節一共只有三段話,有些短,建議與1、3小節分別進行合并。
這里多說一句,我們對文章進行章節劃分,一定要注意上下文意義的連貫性。
一個主體意思表述清楚了,那么這個小節就可以結束了。如果中間不使用明顯的過渡性語句的話,小節意義劃分得不嚴謹,容易造成文章內容結構上的不美觀。
05
作者:樹蔭的暖
我要說,這篇文很贊!
作者文筆老練,行文節奏、力道都恰如其分,看得出有相當扎實的文字基本功。
事件選擇上,作者用“我”和另外一對情侶分別為主角,以各自的工作、奮斗為主線,愛情故事為暗線,兩線交織,最終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軌跡,讀來十分令人感慨。
結尾綿長的希望與淡淡的懷念相糅雜的復雜情感,很真實,能打動人,也能治愈傷者,給人以前行的力量。
3000字左右的文章,以娓娓道來的語速講故事,并且內容詳實,感情真摯,很難得了。
后期作者可以加強一下細節描寫,通過細節來映射更細膩的情感表達。
沒有什么大問題,只需要注意一些標點符號方面的細節即可。加油,看好你喲~
提問:
初始大綱怎么構思創作,以及我這寫一半時候的大綱或者說思路應該如何理清?
回答:
寫作一半,覺得自己已經難以掌控文章節奏的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會遇到過。我遇到的尤其多,所以才會寫著寫著拋開大綱不管了哈哈哈。
我是覺得只要最終大的方向和主題沒變,其實寫作中途產生新的靈感也未嘗不可。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需要與文章里的人物進行對抗,本來是我們來主導他們的人生走向,卻不知不覺變成被他們牽著鼻子走,這樣我覺得也是利弊摻半的現象。
首先,我們一定已經把自己代入到文中人物的情緒中去了,也就是像很多作者所說的,寫感人情節一定會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但我們也要做到對情緒適當的抽離。
寫不下去了,就停筆。站在全篇的高度審視一下文章通篇走向的問題,暫時從糾結的那個點上跳出來,看看全局,試著找一找自己最初想寫這篇文時是怎么想的。
另外,其實寫文之初把靈感隨時記錄下來是個很好的習慣哦~
本次點評結束啦,感謝各位小伙伴的耐心與支持,接下來的一年,我們一起加油吧!
- 完 -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第29篇